一种起重机及其超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632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2)、前拉紧机构(1)以及后拉紧机构(3),超起桅杆(2)的内端铰接于转台(4)或者起重臂(7)的尾部,后拉紧机构的一端连接于转台(4),且其另一端与超起桅杆(2)的外端连接。这样,当起重臂(7)负重时,超起装置沿超起桅杆(2)方向的轴向力作用在转台(4)上或者起重臂(7)的末端,从而将拉力传导至转台(4)上或者起重臂(7)的尾部,进一步改善了起重臂(7)的受力状况,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整机作业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起重才几的超起装 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超起装置的起重机。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工程机械尤其是各种起 重机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使起重机具有较大的起升高度,大型的起重机的主臂一般较 长,副起重臂的臂长也相应地较长,同时,被起吊的重物在垂直于起 重臂向下的方向(也即剪切方向)上的分力较大,使得起重臂在变幅 平面和回转平面上的挠度均较大,而该挠度使得起重臂的受力情况较 差,从而限制了起重机的起重量和承载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起重机中均设置有超起装置,以改善起 重臂的受力状态,提高起重机的起重量和承载能力。一种典型的超起装置包括一端与主起重臂的臂头连接的支架总 成,该支架总成的另一端连接有缠绕有钢丝绳的巻扬,主起重臂的末 端通过铰接轴连接有第 一拉板,该第 一拉板的另 一端连接有第二拉板, 该第二拉板的另 一 端连接于支架总成,以及连接于主起重臂和基本臂 的支撑油缸和连接于主起重臂臂头上的滑轮总成。这样,当上述支撑 油缸伸出时,支架总成仰至与主起重臂竖直,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随之绕铰点转动至共线;当主起重臂伸出时,巻扬机构上的钢丝绳随主 起重臂同步伸出,且通过巻扬马达的压力设定,控制钢丝绳的拉力, 起重臂的挠度变大时,作用于钢丝绳上的拉力也随之变大,从而改善 起重臂的受力状态,减小起重臂的变形量,使得起重机具有较大的起 重量。但是,上述超起装置设置于主起重臂的臂头处,当超起装置工作 时,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力,该作用力作用于起重臂上,使得主起重臂 与支撑油缸承受较大的作用力,限制了起重臂受力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进而限制了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承载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如何进一步改善起重臂的受力状况,从而进一步提高 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承载能力就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问 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其进一步改善 了起重臂的受力状况。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超起装 置的起重机,其具有较好的起重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 包括超起桅杆、前拉紧机构以及后拉紧机构,所述前拉紧才几构的两端 分别与所述超起桅杆的外端和起重臂的头部连接,所述起重臂的尾部 通过第 一铰接轴铰接于所述起重机的转台上,所述超起桅杆与所述起 重臂之间安装有变幅油缸,以便所述超起桅杆绕其固定端在变幅平面重臂的尾部,所述后拉紧机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台,且其另一端与 所述超起桅杆的外端连接。优选地,所述超起桅杆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于所述起重臂的尾 部,且所述第 一 铰接轴的轴线大体重合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优选地,所述超起桅杆包括并列设置于所述起重臂的摆动平面上 的第 一超起桅杆和第二超起桅杆,且所述第 一超起桅杆与所述第二超 起桅杆与所述转台之间分别安装有摆动油缸,以便两超起桅杆绕其各 自的固定端向所述起重臂的两侧旋转适当的角度。优选地,所述超起桅杆至少包括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的第 一 杆段和第二杆段,两杆段沿所述第三铰接轴折叠;所述第一杆段和所述第二杆^a的相对位置通过固定装置可选择地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三铰接轴在所述超起桅杆的横截面上水平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杆段与所述第二杆段之间安装有折叠油缸,以控制所述第 一 杆段与所述第二杆段的位置变化。优选地,所述超起桅杆在变幅平面上转过的角度为0° ~90°之间的任一角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超起装置。 优选地,具体为汽车起重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超起装置,用于起重机,包括超起桅杆、前拉紧 机构和后拉紧机构;其超起桅杆的内端安装于起重机的转台或者起重 臂的尾部,其外端连接有前拉紧机构和后拉紧机构,上述前拉紧机构 的另一端连接于起重臂的臂头,后拉紧机构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转台, 超起桅杆与起重机的起重臂之间安装有变幅油缸,以便所述超起桅杆 绕其固定端在变幅平面上转过适当的角度。这样,起重才几吊装货物时,超起桅杆在变幅油缸的推动下从起重 臂上升起,并绕其固定端在变幅平面上转动适当的角度,当前拉紧机 构和后拉紧机构均实现预紧后,分别对起重臂施加与剪切力方向相反 的拉力,从而实现减小起重臂挠度的目的。而当起重臂负重时,超起 装置沿超起桅杆方向的轴向力作用在转台上或者起重臂的末端,从而 将拉力传导至转台上或者起重臂的尾部,进一步改善了起重臂的受力 状况,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 提高了整机作业时的稳定性。在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超起桅杆铰接于起重臂的尾部, 且其铰接轴的轴线大体重合与起重臂与转台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这样,避免了设置超起装置对转台上其他部件设置位置的影响,从而无需对转台结构做出较大的改变,简化了加工过程;同时,由于超起桅杆和起重臂大体同铰接轴地设置于转台上,进一步降低了起重臂所受 到的剪切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起重臂的承载能力。在另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超起桅杆可以包括 可折叠地连接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且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之间具 有定位装置,以固定二者的相对位置。这样,当工作结束后,该超起 桅杆能够折叠后转移,从而提高了起重机的转场速度。 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具有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超起装置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超起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超起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图2所示超起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其进一步改善 了起重臂的受力状况。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 核心是提供 一 种包括上述超起装 置的起重机,其具有较好的起重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 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一种具有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超起装置的 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超起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 式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2,该超起桅杆2的内端铰接于起重机的转台4上的适当位置或者 起重臂7尾部的适当位置,其外端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前拉紧机构l和 后拉紧机构3,上述前拉紧机构1的另一端连接于起重臂7的头部, 后拉紧机构3的另一端连接于转台4,且上述超起桅杆2与起重臂7 之间安装有变幅油釭6。本文所述的起重臂7可以为一节起重臂,也可以为若干节伸缩臂; 当起重臂7为大于一节的伸缩臂时,文中所述的起重臂7的尾部是指 基本臂的尾部,起重臂7的头部是指任一节伸缩臂的头部。上述超起桅杆2的内端是指安装后靠近起重臂7尾部的一端,相 应地,超起桅杆2的外端即为与内端相对的一端。上述超起桅杆2的内端铰接于转台4上时,可以铰接于转台4与 起重臂7尾部的铰接点处或者铰接点的附近,当然也可以铰接于转台 4上满足使用要求的其他位置。上述超起桅杆2可以铰接于起重臂7的尾部,且其铰接轴的轴线 大体重合于所述起重臂7与所述转台4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这样,避免了设置超起装置对转台4上其他部件设置位置的影响,从而无需对转台4的结构做出较大的改变,简化了加工过程;同时,由于超起 桅杆2和起重臂7大体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2)、前拉紧机构(1)以及后拉紧机构(3),所述前拉紧机构(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超起桅杆(2)的外端和起重臂(7)的头部连接,所述起重臂(7)的尾部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于所述起重机的转台(4)上,所述超起桅杆(2)与所述起重臂(7)之间安装有变幅油缸(6),以便所述超起桅杆(2)绕其固定端在变幅平面上转过适当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起桅杆(2)的内端铰接于所述转台(4)或者所述起重臂(7)的尾部,所述后拉紧机构(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台(4),且其另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2)的外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2)、前拉紧机构(1)以及后拉紧机构(3),所述前拉紧机构(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超起桅杆(2)的外端和起重臂(7)的头部连接,所述起重臂(7)的尾部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于所述起重机的转台(4)上,所述超起桅杆(2)与所述起重臂(7)之间安装有变幅油缸(6),以便所述超起桅杆(2)绕其固定端在变幅平面上转过适当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起桅杆(2)的内端铰接于所述转台(4)或者所述起重臂(7)的尾部,所述后拉紧机构(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台(4),且其另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2)的外端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起桅杆(2)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于所述起重臂(7)的尾部,且所述第 一铰接轴的轴线大体重合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起桅杆(2)包括并列设置于所述起重臂(7)的摆动平面上的第一超起桅杆(21)和第二超起桅杆(22),且所述第一超起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张晓广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