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6436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1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该车身结构包括包括前纵梁、A柱和前围板下段总成;两个前纵梁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A柱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A柱设置在两个前纵梁的外侧;前纵梁包括相连接的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前纵梁后段与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前纵梁后段延伸至A柱后侧。本技术中,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与前纵梁前段之间形成一条X向传力路径,碰撞过程中,前纵梁前段传过来的力,通过前纵梁后段将力传至前围板下段总成,相比于传统传递至地板下纵梁方式,提高传力效果,X向抵抗性能好,极大的提高了车身强度,保证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各国均把汽车的前部碰撞性能作为汽车安全性能评价指标之一。近年来碰撞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现有汽车的车身结构设计中,前纵梁后部向后与地板下纵梁连接,形成纵梁向后传力路径,并通过加强板增强前围板的强度。上述结构传力效果不好,在碰撞安全性中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车身结构的前纵梁后部传力效果不好,x向抵抗较差的问题。

2、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包括前纵梁、a柱和前围板下段总成;

3、两个所述前纵梁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两个所述a柱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a柱设置在两个所述前纵梁的外侧;

5、所述前纵梁包括相连接的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延伸至所述a柱后侧。

6、优选地,所述前纵梁前段为开口朝向车身宽度方向的u型结构;

7、所述前纵梁还包括前纵梁封板,所述前纵梁封板与所述前纵梁前段连接形成第一腔体结构;

8、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端和所述前纵梁封板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

9、优选地,沿车身高度方向上,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且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形成第二腔体结构。

10、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且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前纵梁后段通过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与所述a柱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另一侧与门槛梁连接;

13、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上设置有前纵梁后段外封板;

14、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的另一侧与门槛梁连接。

15、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下纵梁,所述地板下纵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16、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前舱前横梁,所述前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相接;

17、两个所述前纵梁均贯穿安装在所述前舱前横梁上。

18、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至少部分前围板在前围板下段总成上方;

19、所述前舱前横梁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且与所述前围板、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形成第三腔体结构。

20、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前舱前横梁相接。

21、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安装座;

22、所述副车架安装座设置在所述中央通道和所述前纵梁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副车架安装座设置在门槛梁前侧上;

23、所述副车架安装座上设置有副车架安装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副车架安装点设置在门槛梁前侧。

24、优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后安装点安装板和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

25、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与副车架后安装点安装板相对设置,且两者连接配合形成空腔,所述副车架后安装点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远离乘员舱一侧;

26、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与所述副车架安装座连接;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中央通道连接,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纵梁连接,与所述副车架安装座连接。

27、优选地,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所述前纵梁后段均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

28、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所述前纵梁后段、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与门槛梁配合,形成一个防撞吸能腔体。

29、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身结构。

30、本技术,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a柱和前围板下段总成,前纵梁包括相连接的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前纵梁前段采用u型结构,可有效提高前纵梁前段抗碰撞能力。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前纵梁前段的后端连接,前纵梁后段的后端与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使得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与前纵梁前段之间形成一条x向传力路径,碰撞过程中,前纵梁前段传过来的力,通过前纵梁后段将力传至前围板下段总成;同时,两个a柱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a柱与两个前纵梁后段平行间隔设置或者接近于平行间隔设置,两个a柱设置在两个前纵梁后段的外侧。前纵梁后段延伸至a柱后侧,前纵梁后段上的力可以传递至a柱上,形成两条x向传力路径,每一a柱与一门槛梁相连,前纵梁将力传递到门槛梁上,充分利用a柱和门槛梁传力,有效分散碰撞时传递至前纵梁上的力,这样设置相比于传统传递至地板下纵梁的方式,提高传力效果,x向抵抗性能好,极大的提高了车身强度,保证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A柱和前围板下段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段为开口朝向车身宽度方向的U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身高度方向上,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且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形成第二腔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且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通过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与所述A柱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另一侧与门槛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下纵梁,所述地板下纵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前舱前横梁,所述前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A柱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至少部分前围板在前围板下段总成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前舱前横梁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安装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后安装点安装板和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板加强板、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所述前纵梁后段均与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

14.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a柱和前围板下段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段为开口朝向车身宽度方向的u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身高度方向上,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且与所述前围板下段总成连接形成第二腔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且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通过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与所述a柱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外连接板的另一侧与门槛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下纵梁,所述地板下纵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西姗闫军飞邱全荣卢华秀邱鑫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