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5472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属于全地形车技术领域,本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顶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前部框架,前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前部框架与顶部框架固定连接;吸能盒,吸能盒设置在前部框架上,吸能盒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同轴设置,第二管体位于第一管体中,第一管体通过若干加强筋与第二管体固定连接,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诱导槽,第二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诱导槽;后部框架,后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该车架的吸能盒在若干加强筋的作用下能够沿轴向稳定变形,从而提高吸能盒吸收碰撞动能的能力,减小全地形车车架的损害,以保障乘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全地形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


技术介绍

1、全地形车,也称为四轮摩托车、越野车或者四轮驱动车,是一种多用途、全地形的小型车辆。全地形车通常有四个宽大的轮胎,悬挂系统较高,具有足够的通过性和悬挂性能,可以在各种地形中行驶,且其发动机通常使用燃油或电力,具有较高的动力输出和速度性能,可以用于农业、林业、探险、运动竞技和娱乐等多种用途。

2、当全地形车在不平坦的地形上行驶时,会面临颠簸和冲击,在正面碰撞中,全地形车主要通过车架前部吸能盒的压缩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动能以减小最大撞击力,从而缓和冲击。现有全地形车车架的吸能盒结构主要靠设计诱导槽使其在碰撞过程中产生变形来吸收能量,但是由于钢板本身的特性导致其变形不稳定并且吸能能力差,吸能盒的形变难以对称叠缩,即,吸能盒结构本身的塑性变形不能完全吸收碰撞动能,从而导致车体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不稳定,不能很好的保护乘员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能够使吸能盒沿轴向稳定变形,从而提高吸能盒的吸能能力,保障乘员的安全。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顶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前部框架,前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前部框架与顶部框架固定连接,前部框架包括纵梁;吸能盒,吸能盒设置在前部框架上,吸能盒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纵梁固定连接,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同轴设置,第二管体位于第一管体中,第一管体通过若干加强筋与第二管体固定连接,若干加强筋沿第二管体轴向均匀设置,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诱导槽,若干第一诱导槽竖直设置,若干第一诱导槽沿第一管体长度方向均布,第二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诱导槽,若干第二诱导槽竖直设置,若干第二诱导槽沿第二管体长度方向均布;后部框架,后部框架设置在底部框架上,后部框架与顶部框架固定连接。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全地形车受到正面碰撞时,若干第一诱导槽和若干第二诱导槽在强力冲击下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发生轴向叠缩,吸能盒在若干加强筋的作用下沿轴向稳定变形,从而提高吸能盒吸收碰撞动能的能力,减小全地形车车架的损害,以保障乘员的生命安全。

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管体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第二管体的截面为正六边形。

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加强筋设置有三个,三个加强筋围绕第二管体轴向均匀分布,加强筋靠近第一管体一侧与第一管体的侧面连接,加强筋靠近第二管体的一侧与第二管体的侧棱连接。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若干第一通孔围绕第一管体的轴向均匀分布,若干第一通孔位于第一管体的侧面上,若干第一通孔与若干第一诱导槽沿第一管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若干第二通孔围绕第二管体的轴向均匀分布,若干第二通孔位于第二管体的侧面上,若干第二通孔与若干第二诱导槽沿第二管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加强筋上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若干第三通孔沿第一管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吸能盒上还设置有横梁,横梁与吸能盒的前端固定连接。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横梁包括:后梁板,后梁板与第一管体的前端固定连接;前梁板,前梁板通过若干连接板与后梁板固定连接,若干连接板水平设置,后梁板、前梁板和连接板围合形成若干腔体。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后部框架包括:电池架,电池架上固定设置有固定电池;电池盒,电池盒可分离地设置在电池架上,电池盒用于放置移动电池;支撑板,支撑板可拆卸地设置在电池架上,支撑板用于防止电池盒从电池架中分离。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电池盒通过滑轨与电池架滑动连接。

1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二管体(420)的截面为正六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430)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加强筋(430)围绕所述第二管体(420)轴向均匀分布,所述加强筋(430)靠近所述第一管体(410)一侧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侧面连接,所述加强筋(430)靠近所述第二管体(42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管体(420)的侧棱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41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412),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围绕所述第一管体(410)的轴向均匀分布,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位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侧面上,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与若干所述第一诱导槽(411)沿所述第一管体(4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420)上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422),若干所述第二通孔(422)围绕所述第二管体(420)的轴向均匀分布,若干所述第二通孔(422)位于所述第二管体(420)的侧面上,若干所述第二通孔(422)与若干所述第二诱导槽(421)沿所述第二管体(42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430)上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431),若干所述第三通孔(431)沿所述第一管体(410)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400)上还设置有横梁(440),所述横梁(440)与所述吸能盒(400)的前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40)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500)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盒(520)通过滑轨与所述电池架(510)滑动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二管体(420)的截面为正六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430)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加强筋(430)围绕所述第二管体(420)轴向均匀分布,所述加强筋(430)靠近所述第一管体(410)一侧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侧面连接,所述加强筋(430)靠近所述第二管体(42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管体(420)的侧棱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41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412),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围绕所述第一管体(410)的轴向均匀分布,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位于所述第一管体(410)的侧面上,若干所述第一通孔(412)与若干所述第一诱导槽(411)沿所述第一管体(4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动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子丰杨卓益高丽杰黄少嘉樊建国苏文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