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B柱、汽车侧围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5227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0 00:00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B柱、汽车侧围及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所述汽车B柱包括B柱加强板、patch板及B柱内板,B柱加强板与B柱内板配合安装,patch板设于B柱加强板与B柱内板之间,且patch板与B柱加强板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B柱加强板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形成第一变形软区,第一变形软区具有第一折弯处,第一变形软区的于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凸台及漏液孔。本技术方案,B柱加强板的上部与patch板连接以提高B柱加强板上部的强度,减少B柱上部向车内的侵入量,同时在B柱加强的下部,也即第一变形软区上于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凸台及漏液孔,可减缓漏液孔变形,避免孔开裂及B柱断裂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b柱、汽车侧围及汽车。


技术介绍

1、b柱是汽车侧碰过程中的重要受力部分,其结构强度有着较高要求。为了保护乘员,通常要求减少侧碰时b柱上部对车内的侵入量及侵入速度,b柱下部能够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然而,现有b柱强度较低,汽车在侧碰时,b柱上部向车内的侵入量往往较大,导致b柱下部的变形较大,b柱下部的漏液孔及线束孔位置变形较大,孔易开裂,使得b柱整体发生断裂,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汽车b柱上部变形大,b柱下部漏液孔易开裂,使得b柱整体断裂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b柱,包括b柱加强板、patch板及b柱内板,所述b柱加强板位于所述b柱内板朝向车外的一侧,且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配合安装,所述patch板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且所述patch板与所述b柱加强板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形成第一变形软区,所述第一变形软区具有第一折弯处,所述第一变形软区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凸台及漏液孔。

3、在本技术中,patch板(也可称patch加强板,即patch reinforcement plate)是一种加固板,b柱加强板与patch板用于加强b柱内板,且由于patch板与b柱加强板的上方连接,使得b柱加强板的上部强度较高,减少侧碰时b柱上部向车内的侵入量,减缓b柱下部的变形。由于b柱加强板的下部相对b柱加强板的上部而言强度较低,可将其下部视为第一变形软区,换言之,该区域相对b柱加强板的上部更“软”、更易变形,可在该区域设置第一折弯处。这样,在发生侧碰时,第一变形软区的第一折弯处可发生弯折变形,通过在第一变形软区的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也即变形相对较小的地方设计漏液孔,有利于减缓漏液孔的变形,且可利用凸台提高第一变形软区的局部强度,减弱其在漏液孔附近的变形挤压,减少漏液孔处应力集中,进一步避免漏液孔开裂,确保汽车b柱的正常使用。

4、可选地,所述凸台由所述第一变形软区向车外一侧凸起形成。

5、可选地,所述第一变形软区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车门铰链安装部,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的边缘设有过渡圆角,至少部分所述漏液孔位于所述过渡圆角的周围。

6、可选地,所述b柱内板的与所述第一折弯处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折弯处,所述b柱内板的于所述第二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线束孔。

7、可选地,所述b柱内板的与所述第一变形软区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变形软区,所述第二折弯处位于所述第二变形软区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所述第二变形软区由靠近汽车上方一端向靠近汽车下方一端方向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线束孔设于所述第二变形软区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

8、可选地,该汽车b柱还包括patch板加强板,所述patch板加强板设于所述b柱内板朝向所述b柱加强板的一侧,且所述patch板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

9、可选地,所述patch板加强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patch板加强板分别位于所述patch板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侧。

10、可选地,所述patch板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b柱内板具有互成角度设置的两个连接面,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的两个所述连接面连接。

1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出一种汽车侧围,包括上述的汽车b柱。所述汽车侧围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汽车b柱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12、第三方面,本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侧围。所述汽车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汽车侧围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加强板(1)、patch板(2)及B柱内板(3),所述B柱加强板(1)位于所述B柱内板(3)朝向车外的一侧,且所述B柱加强板(1)与所述B柱内板(3)配合安装,所述patch板(2)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1)与所述B柱内板(3)之间,且所述patch板(2)与所述B柱加强板(1)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1)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形成第一变形软区(11),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具有第一折弯处,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凸台(12)及漏液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由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向车外一侧凸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车门铰链安装部(14),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14)的边缘设有过渡圆角(15),至少部分所述漏液孔(13)位于所述过渡圆角(15)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3)的与所述第一折弯处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折弯处,所述B柱内板(3)的于所述第二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线束孔(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3)的与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变形软区(32),所述第二折弯处位于所述第二变形软区(32)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所述第二变形软区(32)由靠近汽车上方一端向靠近汽车下方一端方向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所述线束孔(31)设于所述第二变形软区(32)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atch板加强板(4),所述patch板加强板(4)设于所述B柱内板(3)朝向所述B柱加强板(1)的一侧,且所述patch板加强板(4)与所述B柱内板(3)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patch板加强板(4)设有两个,两个所述patch板加强板(4)分别位于所述patch板(2)沿汽车前后方向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patch板加强板(4)包括相互连接且互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所述B柱内板(3)具有互成角度设置的两个连接面,所述第一板体(41)及所述第二板体(42)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3)的两个所述连接面连接。

9.一种汽车侧围,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B柱。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侧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加强板(1)、patch板(2)及b柱内板(3),所述b柱加强板(1)位于所述b柱内板(3)朝向车外的一侧,且所述b柱加强板(1)与所述b柱内板(3)配合安装,所述patch板(2)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1)与所述b柱内板(3)之间,且所述patch板(2)与所述b柱加强板(1)朝向汽车上方的一端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1)朝向汽车下方的一端形成第一变形软区(11),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具有第一折弯处,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凸台(12)及漏液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由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向车外一侧凸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软区(11)的于所述第一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车门铰链安装部(14),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14)的边缘设有过渡圆角(15),至少部分所述漏液孔(13)位于所述过渡圆角(15)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3)的与所述第一折弯处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折弯处,所述b柱内板(3)的于所述第二折弯处之外的区域设有线束孔(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柱,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叶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