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1594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7
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及车辆,所述一体化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部、后部和中下部,所述前部、所述后部、所述上部和所述中下部一体铸造成型;所述前部与所述顶边梁内板连接,所述后部与所述D柱下内板连接,所述上部与所述后顶横梁连接,所述中下部分别与所述C柱下内板和所述外轮罩连接。通过将车辆CD柱区域内的多个加强板和内板等结构集成为一体化结构,并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提高车身CD柱区域内后侧围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连接强度,提升车身NVH性能,同时简化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现有车身CD柱区域内后侧围结构由多个冲压件连接形成而存在制造复杂、性能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车身后侧围结构是车身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c柱、d柱与后轮罩是组成车身后侧围结构的主要部件,三者的结构能够对整车强度、刚度及nvh性能(即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等各项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2、目前,车身cd柱区域内组成后侧围结构的c柱、d柱与后轮罩等部件均为单一结构,在集成车身后侧围结构时通常需要多个冲压板和安装支架连接而成,造成了零部件数量众多、连接复杂和制造时间长等问题;同时,现有后侧围结构内部的传力路径复杂,若采用多个冲压件连接而成,将会影响车身后端的nvh性能。

3、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身cd柱区域内的后侧围结构由多个冲压件连接形成而存在制造复杂、性能差等问题。

2、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和外轮罩;所述一体化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部、后部和中下部,所述前部、所述后部、所述上部和所述中下部一体铸造成型;所述前部与所述顶边梁内板连接,所述后部与所述d柱下内板连接,所述上部与所述后顶横梁连接,所述中下部分别与所述c柱下内板和所述外轮罩连接。

3、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一体化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部内侧的延伸筋,所述延伸筋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4、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延伸筋下方的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5、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一凸台。

6、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凸台形成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7、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部与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台。

8、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凸台的台面上设有第三加强筋。

9、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上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上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10、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上部通过倒角连接。

11、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部与所述倒角的连接处的内侧设有第四加强筋。

12、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部远离所述前部的一侧和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均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13、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翻边大致呈倒“l”形,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均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宽度方向设置。

14、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下部上开设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的内壁到所述中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边缘的最短距离至少能够容纳单排连接。

15、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多级台阶,所述多级台阶的每个台阶沿所述上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从所述上部向所述中下部的方向逐渐降低。

16、在上述一体化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部的外侧设有第五加强筋;并且/或者所述前部的外侧设有第六加强筋;并且/或者所述后部的外侧设有第七加强筋。

17、在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外轮罩以及上述一体化结构;所述顶边梁内板设置在所述前部远离所述后部的一侧;所述d柱下内板设置在所述后部远离所述前部的一侧;所述后顶横梁设置在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所述外轮罩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中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一侧连接;所述c柱下内板在所述中下部的外侧,且靠近所述外轮罩设置。

18、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顶横梁与所述上部上的第一翻边连接。

19、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顶边梁加强板,所述顶边梁加强板部分与所述前部和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第一凸台连接,另一部分向所述前部远离所述上部的方向延伸。

20、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c柱下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部分与所述前部和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第二凸台连接,另一部部分向所述中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方向延伸。

21、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尾门铰链,所述尾门铰链与所述后部上的延伸筋连接。

22、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衣帽板,所述衣帽板通过所述延伸筋与所述一体化结构连接。

23、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后横梁,所述后横梁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且大致呈“几”字形;所述顶板与所述后部上的第一连接板连接,远离所述前部一侧的所述侧板与所述后部上的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延伸筋连接。

24、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遮阳帘,所述遮阳帘的电机设置在所述后部的多级台阶上,所述遮阳帘的卷轴设置在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第一凸台所形成的凹槽处。

25、方案1.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和外轮罩;

26、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部、后部和中下部,所述前部、所述后部、所述上部和所述中下部一体铸造成型;

27、所述前部与所述顶边梁内板连接,所述后部与所述d柱下内板连接,所述上部与所述后顶横梁连接,所述中下部分别与所述c柱下内板和所述外轮罩连接。

28、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部内侧的延伸筋,所述延伸筋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29、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筋下方的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30、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一凸台。

31、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形成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32、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台。

33、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台面上设有第三加强筋。

34、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和外轮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部内侧的延伸筋,所述延伸筋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筋下方的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一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形成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台面上设有第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上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上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上部通过倒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与所述倒角的连接处的内侧设有第四加强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远离所述前部的一侧和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均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大致呈倒“L”形,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均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宽度方向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下部上开设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的内壁到所述中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边缘的最短距离至少能够容纳单排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多级台阶,所述多级台阶的每个台阶沿所述上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从所述上部向所述中下部的方向逐渐降低。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外侧设有第五加强筋;并且/或者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外轮罩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顶横梁与所述上部上的第一翻边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顶边梁加强板,所述顶边梁加强板部分与所述前部和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第一凸台连接,另一部分向所述前部远离所述上部的方向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C柱下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部分与所述前部和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第二凸台连接,另一部部分向所述中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方向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尾门铰链,所述尾门铰链与所述后部上的延伸筋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衣帽板,所述衣帽板通过所述延伸筋与所述一体化结构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后横梁,所述后横梁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且大致呈“几”字形;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遮阳帘,所述遮阳帘的电机设置在所述后部的多级台阶上,所述遮阳帘的卷轴设置在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第一凸台所形成的凹槽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cd柱区域的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辆包括顶边梁内板、d柱下内板、后顶横梁、c柱下内板和外轮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部内侧的延伸筋,所述延伸筋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筋下方的所述后部的内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上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一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形成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与所述中下部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台面上设有第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上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上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上部通过倒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与所述倒角的连接处的内侧设有第四加强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远离所述前部的一侧和远离所述中下部的一侧外缘均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大致呈倒“l”形,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均沿所述后部的内侧向远离所述后部的内侧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后部的宽度方向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娟程海东聂晨阳汤健张成王洪利程铭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