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18971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0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本技术的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双流体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储液干燥装置、内部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第一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一膨胀阀。第一热交换器、双流体热交换器和第四热交换器均为可逆流向,并可选择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且第四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能够直接与电池包进行热量交换,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和低压侧换热通道中的制冷剂能够进行热量交换。本技术的热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与动力电池之间的换热效率,也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而利于热泵型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型已开始应用热泵空调系统,与传统的ptc加热方式相比,热泵空调系统在制热时的耗电量可大大降低,有助于保证车辆的行驶里程。不过,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依然存在结构较为复杂,以及工作模式有限等不足,同时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也存在与动力电池之间热交换效率较低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热泵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能够利于热泵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双流体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储液干燥装置、内部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第一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一膨胀阀;

4、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阀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储液干燥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一端通过第五控制阀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通过第六控制阀与所述储液干燥装置的进口连接;

5、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储液干燥装置的出口,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高压侧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三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进口,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出口通过第九控制阀连接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低压侧换热通道的进口,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低压侧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进口;

6、所述第四热交换器的一端通过第四双向膨胀阀和第二控制阀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四热交换器的另一端分为并联的两路,一路通过第二膨胀阀连接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高压侧换热通道的出口,另一路通过第八控制阀连接所述储液干燥装置的进口;

7、所述第一控制阀的一端并联在所述第四双向膨胀阀和第二控制阀之间,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低压侧换热通道的进口,所述第四控制阀的一端并联在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低压侧换热通道的进口,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进口连接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高压侧换热通道的出口,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出口并联在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

8、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均为可逆流向,并可选择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且所述第四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能够直接与电池包进行热量交换,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和低压侧换热通道中的制冷剂能够进行热量交换。

9、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调整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的位置,且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储液干燥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的一端并联在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出口并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去掉所述第六控制阀;

1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串联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五控制阀并联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储液干燥装置之间。

12、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去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13、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液通道能够与驱动电机中的冷却通道,以及低温散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14、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单空调制冷模式;

15、所述热管理系统处于所述单空调制冷模式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气态制冷剂经过所述压缩机压缩后处于高压,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进入所述储液干燥装置,且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处将焓值传递到外界空气中,并变为液态;

16、接着,制冷剂经过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并将焓转移至低压侧换热通道中的低压制冷剂中,接着,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三膨胀阀,高压制冷剂经历等焓压力下降,并穿过饱和曲线变为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接着,低压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对空调箱内空腔进行冷却并获得焓,接着低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控制阀进入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低压侧换热通道,并从高压侧换热通道中的制冷剂处获得焓且穿过饱和曲线,导致制冷剂变为气态,最后低压制冷剂返回所述压缩机。

17、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单电池制冷模式;

18、所述热管理系统处于所述单电池制冷模式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气态制冷剂经过所述压缩机压缩后处于高压,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进入所述储液干燥装置,且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处将焓值传递到外界空气中,并变为液态;

19、接着,制冷剂经过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并将焓转移至低压侧换热通道中的低压制冷剂中,接着,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高压制冷剂经历等焓压力下降,并穿过饱和曲线变为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接着,低压制冷剂进入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对电池进行冷却并获得焓,接着,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双向膨胀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进入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低压侧换热通道,并从高压侧换热通道中的制冷剂处获得焓且穿过饱和曲线,导致制冷剂变为气态,最后低压制冷剂返回所述压缩机。

20、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双制冷模式;

21、所述热管理系统处于所述双制冷模式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气态制冷剂经过所述压缩机压缩后处于高压,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双流体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进入所述储液干燥装置,且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处将焓值传递到外界空气中,并变为液态;

22、接着,制冷剂经过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侧换热通道,将焓转移至低压侧换热通道中的低压制冷剂中,且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经过所述第三膨胀阀和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另一路经过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三膨胀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处,高压制冷剂经历等焓压力下降,并穿过饱和曲线变为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处,制冷剂对空调箱内空腔进行冷却并获得焓,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处制冷剂对电池进行冷却并获得焓;

23、接着,经过所述第四控制阀的制冷剂与经过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制冷剂汇合后,进入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中的低压侧换热通道,并从高压侧换热通道中的制冷剂处获得焓且穿过饱和曲线,导致制冷剂变为气态,最后低压制冷剂返回所述压缩机。

24、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热泵模式;

25、所述热管理系统处于所述热泵模式时,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气态制冷剂经过所述压缩机压缩后处于高压,高压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五控制阀、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古塔纳·贝努利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