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8139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生产带突起软胶囊的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生产带突起软胶囊的模具包括两个模具圆筒,所述模具圆筒的圆柱表面分布有若干个模腔,所述模腔由软胶囊主体腔室和突起腔室组成,所述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还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三模具筒和第四模具筒,所述第三模腔和所述第四模腔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大于所述突起腔室与所述主体腔室交界处的内径。所述突起腔室为锥形或截锥形。可实现患者在服用半剂量药物后仍可对该模具所生产的软胶囊内部剩余的药物进行密封。(*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胶嚢的模具,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生产软胶嚢壳的模具,属于医药

技术介绍
软胶嚢也称软胶丸剂,它是将油类或对明胶物无溶解作用的非水溶性的液体或混悬液等封闭于胶嚢壳中而成的 一种制剂。最早的软胶嚢壳呈球形、管形、橄榄形等,食用者一般都需要直接吞咽服用该软胶嚢,软胶嚢经食道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对由软胶嚢外皮释放出的药物进行吸收;上述服用方式对于吞咽困难或是口腔、食道有问题的病人来说,吞食软胶嚢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吞咽负担,更会由于吞咽而加重口腔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药物经肠道被人体吸收后实现对口腔、食道患处的治疗,其疗效较直接作用于患处的效果相差甚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人员新近研发了带突起的球形、管形、橄榄形等形状的软胶嚢壳,即在原有软胶嚢壳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小突起;服用时,病人只要将软胶嚢壳的小突起直接咬破,吸食软胶嚢壳中的药物,药物就会由口腔直接进入食道,直接与位于口腔、食道的患处接触并对其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现有技术中,上述软胶嚢壳的小突起都为圆柱形,并与软胶嚢壳的主体部分连成一体,病人将软胶嚢壳的小突起咬破后必需一次性服用,但对于新生儿或是遵医嘱剂量需减半的患者,由于该带有圓柱形小突起的软胶嚢壳主体和小突起为一体成型,所以在服用该类形状软胶嚢一半剂量后,上述软胶嚢内部的剩余药物无法实现密封,容易造成药物的浪费、污染及3变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人研制出了 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软胶嚢壳,使用时经咬破软胶嚢的突起服用软胶嚢内部部分药物后,可将所述突起盖盖在突起上,由于将所述突起盖的内部结构设计为可以实现与所述突起外部结构相套合的结构,所以可以通过突起盖实现将所述突起盖住,从而将突起上的药物出口 (缺口处)堵住,实现了对软胶嚢内剩余药物的密封。为了完成对上述结构软胶嚢壳的制造,需要设计与上述软胶嚢结构相对应的软胶嚢壳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制造利用所述突起盖将所述软胶嚢主体内部剩余的药物进行密封的模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软胶嚢壳的模具,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一模具筒和第二模具筒,在所述第一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模腔,在所述第二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一模腔完全对合的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都分别包括一个主体腔室和一个突起腔室,所述主体腔室和所述突起腔室相连通;所述生产软胶嚢壳的模具还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三模具筒和第四模具筒,在所述第三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模腔,在所述第四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三模腔完全对合的第四模腔,所述第三模腔和所述第四模腔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大于所述突起腔室与所述主体腔室交界处的内径。所述突起腔室与所述主体腔室交界处的内径和所述第三模腔与所述第四模腔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之差为软胶嚢壳厚度的两倍。其中,优选所述突起腔室的垂直高度为3-10mm。所述突起腔室呈锥形、截锥形或圆柱形。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生产带突起软胶嚢的模具,该模具设置了四个模具筒,其中第 一模具筒和第二模具筒用于制造软胶嚢壳的主体腔室和突起腔室,所述第三模具筒和第四模具筒的设置则是为了制造与所述突起腔室外部结构相对合的突起盖部分;在所述第一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模腔,在所述第二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一模腔完全对合的第二模腔,实现了经第一模具筒和第二模具筒切向对滚后软胶嚢壳的主体和突起的成型;在所述第三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模腔,在所述第四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三模腔完全对合的第四模腔,实现了经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切向对滚后成型与所述软胶嚢壳突起部分相对合的突起盖。使用上述模具制造得到的软胶嚢,使用时经咬破软胶嚢的突起服用软胶嚢内部部分药物后,可将所述突起盖盖在突起上,由于将所述突起盖的内部结构设计为可以实现与所述突起外部结构相对合的结构,所以可以通过突起盖实现将所述突起盖住,从而将突起上的药物出口(缺口处)堵住,实现了对软胶嚢内剩余药物的密封,避免了药物的变质问题。2)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生产带突起软胶嚢的模具,设置所述突起腔室的形状可以为锥形、截锥形或圆柱形,上述几种结构设置筒单,便于模腔的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生产带锥形突起软胶嚢模具的示意图2是与图1所述的软胶嚢相对合的突起盖模具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生产带截锥形突起软胶嚢模具的示意图4是与图3所述的软胶嚢相对合的突起盖模具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迷的生产带圆柱形突起软胶嚢模具的示意图6是与图5所述的软胶嚢相对合的突起盖模具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ll一第一才莫具筒,12—第二^f莫具筒,13 —第三模具筒,14一第四模具筒,21 —第一模腔,22—第二模腔,23 —第三模腔,24—第四模腔,3 —突起腔室,4一主体腔室,5 —突起腔室顶端。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一种生产软胶嚢壳的^f莫具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为生产带锥形突起软胶嚢模具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可看到所述生产带锥形突起软胶嚢的模具,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一模具筒11和第二模具筒12,第一模具筒11和第二模具筒12用于生产软胶嚢壳,在所述第一模具筒11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模腔21,在所述第二模具筒12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一模腔21完全对合的第二模腔22;所述第一才莫腔21和所述第二模腔22都分别包括一个主体腔室4和一个突起腔室3,所述主体腔室4和所述突起腔室3相连通;所述生产软胶嚢壳的模具还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三模具筒13和第四模具筒14,第三模具筒与第四模具筒用于生产与上述软胶嚢壳的突起相套合的突起盖;其在所述第三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模腔23,在所述第四模具筒14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三模腔完全对合的第四模腔24,且所述第三模腔23和第四模腔24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大于所述突起腔室3与所述主体腔室4交界处的内径。以便于在第三模腔23和第四模腔24中设置胶嚢皮后切向对滚形成的内部结构与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中设置胶嚢皮后切向对滚形成的外部结构相套合,即所述突起腔室3与所述主体腔室4交界处的内径和所述第三模腔23与所述第四模腔24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之差为软胶嚢壳厚度的两倍。本实施例中的突起腔室3和生产突起盖的第三模腔23和第四模腔24为锥形,见图2所示,保证了利用该模具生产得到的软胶嚢壳,保证了在突起因服用胶嚢壳中的部分药物被咬破后,突起盖盖在突起上将突起的缺口处盖上,从而实现对软胶嚢壳内部剩余药物的密封,避免剩下的药物与空气直接接触,发生变质。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突起腔室的垂直高度为3mm~ 10mm,目的在于所生产的软胶嚢实现突起被咬破后有足够的长度使得突起盖盖在突起上而不脱落,同时也不会由于设置高度太高而浪费材料增加成本。实施例2本实施例为将实施例1中的生产带锥形突起软胶嚢模具的锥形突起腔室形状替换为截锥形,见图3所示,生产突起盖的第三模腔23和第四模腔24的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一模具筒和第二模具筒,在所述第一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模腔,在所述第二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一模腔完全对合的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都分别包括一个主体腔室和一个突起腔室,所述主体腔室和所述突起腔室相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还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三模具筒和第四模具筒,在所述第三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模腔,在所述第四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三模腔完全对合的第四模腔,所述第三模 腔和所述第四模腔对合所形成的内部结构的最大内径大于所述突起腔室与所述主体腔室交界处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一模具筒和第二模具筒,在所述第一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模腔,在所述第二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一模腔完全对合的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都分别包括一个主体腔室和一个突起腔室,所述主体腔室和所述突起腔室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软胶囊壳的模具还包括两个切向对滚的第三模具筒和第四模具筒,在所述第三模具筒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模腔,在所述第四模具筒表面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第三模腔完全对合的第四模腔,所述第三模腔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周洋王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洋胶囊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