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涂装后耐冲击性优异的ABS树脂成形体,特别是指具有优越成形加工性及耐冲击性,且即使在树脂成形品表面上涂装后,仍可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树脂成形体。藉由限制硬质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树脂组成物中橡胶含量与橡胶粒子径分布状态,而可获得具有优越成形加工性及耐冲击性,且即使在树脂成形品表面上施行涂装后,仍可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树脂成形体。(*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涂装后具优异耐冲击性的ABS树脂成形体,特别是指具优越成形加工性及耐冲击性,且即使在树脂成形品表面上涂装后,仍可具良好耐冲击性的树脂成形体。按,芳香族乙烯化合物与氰化乙烯化合物,接枝共聚合于橡胶质聚合物上所形成的ABS树脂为代表性的树脂组成物,因为具备优越的成形加工性、机械强度、耐冲击性及表面光泽,所以便被广泛使用于诸如家电用品或汽车用品等各种领域中。惟,该组成物一般是以包含丁二烯共聚合物当作橡胶质聚合物使用,基于残留不饱和键结的原因,便产生耐候性不佳的情形。当使用于汽车领域,特别是当成外部元件使用时,因为考虑如上述的耐候性及美观上的问题,所以多采行涂装方式进行保护,可是经涂装后却产生耐冲击性降低的问题。为了使成形体在涂装后仍具有优越的耐冲击性及保持涂装膜鲜艳度,日本特开平3-215547号专利公报揭露,增加ABS树脂中氰化乙烯化合物的比例,即可防止因涂装时稀释液所产生的应力裂纹,并提升鲜艳度。可是此类方法将并发涂装膜密接性降低,因此,在干燥后会产生剥离,同时浸渍水中后密接性亦将劣化。而在日本特开平5-209108号专利公报中,分别采用氰化乙烯化合物的高含量与低含量两种作为未接枝游离共聚物,并限定此二种成份的比例。此技术中,利用提高氰化乙烯化合物比例,而提高涂漆膜的鲜艳度,同时亦增加涂漆膜的密接性。但据本案专利技术人所了解,此技术并无法充分满足耐冲击性。另外,为了提升未涂装状态下的耐冲击性,大多是采用限制橡胶状分散粒子的粒子径分布,此亦为一般所已知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公昭52-30314号、特公昭57-22064号、特公昭57-43097号及特公昭59-2858号专利公报等专利案所提示。而已知技术中,以改善涂装后的耐冲击性为目的者有如日本特公昭60-26425号专利公报。在该项技术中,是采用膨润指数30以下的中粒径(0.15~0.4μm)及膨润指数70以上的大粒径(0.4~2.5μm)橡胶分散粒子。该技术乃采用2种具此类粒径分布的橡胶分散粒子,而获优越涂装后艾氏冲击强度,其是否可获得实用的耐冲击强度则非常不明确。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涂装后仍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ABS树脂成形体,特别是指具优越成形加工性及耐冲击性,且即使在树脂成形品表面上涂装后,仍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树脂成形体。于是,本专利技术乃藉由限制硬质聚合物的分子量,及树脂组成物中橡胶含量与橡胶粒子径分布状态,而可获得具有优越成形加工性及耐冲击性,且即使在树脂成形品表面上施行涂装后,仍可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树脂成形体。故,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树脂成形体,乃是由下列成份A及B的熔融混练物所组成,并且将成份B中橡胶状分散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含有19~25重量%的树脂组成物,上述成份A及成份B以总量100重量份计,成份A占25~60重量份,而成份B为75~40重量份,其中成份A将由(1)芳香族乙烯单体64~88重量份及(2)氰化乙烯单体36~12重量份所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重量份,与(3)苯基马来酰亚胺0~75重量份及(4)其他共聚合单体0~50重量进行聚合后,所制得重量平均分子量在90,000~160,000范围内的硬质聚合物;成份B在由(1)丁二烯0~100重量%、(2)丙烯酸丁酯0~98.8重量%、(3)可共聚合单乙烯系化合物0~40重量%、(4)可共聚合多元亚乙烯系化合物0~5重量%(上述重量%是以(1)+(2)+(3)+(4)为基准)所组成的橡胶质聚合物存在下,与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进行接枝聚合,而形成含有『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与未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的聚合物;且成份B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a)橡胶质聚合物量为5~85重量%,而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的重量比为64∶36~80∶20;(b)未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是包含(b-1)粒径未超过0.2μm的小粒径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25~45重量%、及(b-2)粒径在0.2μm以上、0.8μm以下范围内的中粒径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35~55重量%;(c)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是(c-1)重量平均粒径在0.8μm以上,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5~35重量%,且(d)粒子含量比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b-1)/(b-2)在0.6~0.8范围内,且{(b-1)+(b-2)}/(c)在2.5~20.0范围内。本专利技术中所谓树脂成形体,乃指对上述树脂成形体施行涂装处理,而完成涂装的树脂成形体。〔树脂成形体〕本专利技术树脂成形体,是由成份A与成份B的熔融混练物所形成,除了成份A、B之外,尚可配合合成目的需要添加其他化合物。<成份A>成份A乃是指硬质聚合物,该硬脂聚合物具体而言乃将由(1)芳香族乙烯单体64~88重量份及(2)氰化乙烯单体36~12重量份所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重量份,与(3)苯基马来酰亚胺0~75重量份及(4)其他共聚合单体0~50重量份进行聚合后,所制得重量平均分子量在90,000~160,000范围内。该成份A除了仅由上述(1)~(4)单体形成之外,亦可配合所需目的添加少量其他成份。构成成份A硬质聚合物的芳香族乙烯单体(1),是指苯乙烯、及其核及/或侧链以烷基取代物(该烷基以碳原子数1~3者为佳),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二甲基苯乙烯等,其可单独使用或合并二者以上混合使用。其中以采用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为佳,更以苯乙烯为更佳。氰化乙烯单体(2)可举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其可单独使用或合并二者以上混合使用。其中以采用丙烯腈为佳。芳香族乙烯单体(1)与氰化乙烯单体(2)的比例,以总计100重量份计,芳香族苯乙烯单体64~88重量份,氰化乙烯单体为36~12重量份。随氰化乙烯单体含量的增加,可预期提升涂装时的耐溶剂性及降低外观不良情形。可是,随该氰化乙烯单体含量的增加,将产生降低树脂组成物的流动性与耐冲击性的现象。故为求降低涂装时外观不良现象及流动性与耐冲击性间的平衡,该氰化乙烯单体的含量为12~36重量份,特别是以24~32重量份为佳。再者,于成份A中,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的总计量为100重量份计,可添加苯基马来酰亚胺(3)0~75重量份,尤以0~25重量份为佳,以及其他共聚合性单体(4)0~50重量份。随苯基马来酰亚胺的添加,可提升树脂的耐热性,可是若含量超过75重量份,虽然耐热性变良好,可是将损及最终树脂组成物的流动性,故不为所喜好。其他共聚合性单体(4)为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结的单或双碳酸、或其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酯、丁基丙烯酸酯、2-乙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二乙基衣康酸酯、二丁基衣康酸酯、无水马来酸、二甲基富马酸酯、烯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该硬质聚合物A的典型例子,诸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合物、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合物、丙烯腈-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合物、丙烯腈-苯乙烯-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合物等,特别是指丙烯腈-苯乙烯共聚合物为佳。该硬质聚合物A可利用诸如块状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化聚合等已知常用方法进行聚合制造。在块状或溶液聚合方面,有热聚合或触媒聚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树脂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成份(A)及(B)的熔融混练物所组成,并且将成份(B)中橡胶状分散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含有19~25重量%的树脂组成物,上述成份(A)及成份(B)以总量100重量份计,成份(A)占25~60重量份,而成份(B)为75~40重量份,其中: 成份(A):将由(1)芳香族乙烯单体64~88重量份及(2)氰化乙烯单体36~12重量份所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重量份,与(3)苯基马来酰亚胺0~75重量份及(4)其他共聚合单体0~50重量份进行聚合物,所制得重量平均分子量在90,000~160,000范围内的硬质聚合物; 成份(B):在由(1)丁二烯0~100重量%、(2)丙烯酸丁酯0~98.8重量%、(3)可共聚合单乙烯系化合物0~40重量%、(4)可共聚合多元亚乙烯系化合物0~5重量%(上述重量%是以(1)+(2)+(3)+(4)为基准)所组成的橡胶质聚合物存在下,与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进行接枝聚合,而形成含有『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与未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的聚合物;且成份(B)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a)橡胶质聚合物量为5~85重量%,而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的重量比为64∶36~80∶20; (b)未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是包含: (b-1)粒径未超过0.2μm的小粒径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25~45重量%、及 (b-2)粒径在0.2μm以上、0.8μm以下范围内的中粒径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35~55重量%; (c)具『包藏式』构造的橡胶质聚合物粒子,是 (c-1)重量平均径在0.8μm以上,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相对橡胶质聚合物总量为5~35重量%,且 (d)粒子含量比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b-1)/(b-2)在0.6~0.8范围内,且{(b-1)+(b-2)}/(c)在2.5~20.0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脂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成份(A)及(B)的熔融混练物所组成,并且将成份(B)中橡胶状分散粒子以橡胶质聚合物换算含有19~25重量%的树脂组成物,上述成份(A)及成份(B)以总量100重量份计,成份(A)占25~60重量份,而成份(B)为75~40重量份,其中成份(A)将由(1)芳香族乙烯单体64~88重量份及(2)氰化乙烯单体36~12重量份所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重量份,与(3)苯基马来酰亚胺0~75重量份及(4)其他共聚合单体0~50重量份进行聚合物,所制得重量平均分子量在90,000~160,000范围内的硬质聚合物;成份(B)在由(1)丁二烯0~100重量%、(2)丙烯酸丁酯0~98.8重量%、(3)可共聚合单乙烯系化合物0~40重量%、(4)可共聚合多元亚乙烯系化合物0~5重量%(上述重量%是以(1)+(2)+(3)+(4)为基准)所组成的橡胶质聚合物存在下,与芳香族乙烯单体与氰化乙烯单体进行接枝聚合,而形成含有『包藏式』构造的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梁,薛东弼,郭铭洲,高田明,上野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