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877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3:49
本技术属于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包括船舶以及浮船坞,所述浮船坞上表面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所述船舶活动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船舶进行坐墩定位的坞墩,所述浮船坞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船舶倾斜的防倾斜结构,所述防倾斜结构设置于所述船舶单边一侧,且所述防倾斜结构一端固定焊接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所述船舶进入所述浮船坞内通过所述坞墩定位后,所述防倾斜结构支撑于所述船舶一侧实现对所述船舶扶正;本技术所述防倾斜结构在所述浮船坞内扶正所述船舶,能有效实现对进入所述浮船坞船舶的保护,防止进入所述浮船坞过程操作不当所述船舶失稳倾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船舶工程,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


技术介绍

1、船舶建造过程需要进浮船坞调试,船舶运营过程因海损需要进浮船坞维修。有的船型线型变化大,稳心偏高,进浮船坞调载过程存在失稳风险,忽略了对特殊船型考虑,缺乏安全保障措施、操作不当会造成船舶倾覆;有的船型因海损造成船底结构变形、船底不平,在进浮船坞修复过程,船舶难于坐墩,或不能正浮状态坐墩(倾斜状态),定位困难,严重的会造成船舶倾覆,影响施工质量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进浮船坞内过程,忽略了对特殊船型考虑,缺乏安全保障措施、方法不当,导致船舶进浮船坞内过程船身定位不正确、定位状态倾斜,严重的会造成船舶倾覆,影响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技术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船舶进坞坐墩工艺,该结构可反复使用,方便施工,同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的施工。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包括船舶以及浮船坞,所述浮船坞上表面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所述船舶活动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船舶进行坐墩定位的坞墩,所述浮船坞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船舶倾斜的防倾斜结构,所述防倾斜结构设置于所述船舶单边一侧,且所述防倾斜结构一端固定焊接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所述船舶进入所述浮船坞内通过所述坞墩定位后,所述防倾斜结构支撑于所述船舶一侧实现对所述船舶扶正。p>

3、可选地,所述防倾斜结构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数量为2套及以上,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分别布置于所述船舶的舷侧对应的首中尾位置,且等间距的分布于所述浮船坞内。

4、可选地,所述防倾斜结构为防倾斜支架,所述防倾斜支架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船舶舷侧的高度。

5、可选地,所述防倾斜支架与所述船舶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防倾斜支架与所述船舶之间的间距值为100mm以上。

6、可选地,所述防倾斜支架包括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焊接的立柱以及若干根斜撑,所述斜撑远离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一端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斜撑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立柱连接。

7、可选地,所述立柱远离所述斜撑一侧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另一端与所述船舶连接。

8、可选地,所述立柱与所述斜撑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水平支撑,若干根所述水平支撑等间距设置于所述立柱与所述斜撑之间,且所述水平支撑的长度逐渐递减。

9、可选地,相邻的所述斜撑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横向支撑,若干根所述横向支撑等间距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斜撑之间。

10、可选地,所述坞墩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坞墩等间距的排列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且所述坞墩的高度值为1000mm-2000mm。

11、可选地,所述防倾斜支架的上部设置有临时平台。

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船舶进入浮船坞舷侧防倾侧结构,通过提前预制、在所述浮船坞布置所述防倾侧结构,方便所述船舶进入所述浮船坞快速定位,从而缩短所述船舶进入所述浮船坞的调载时间,进而缩短进入所述浮船坞的周期;且能够有效实现对进入所所述浮船坞内的所述船舶进行扶正及保护,防止进入所述浮船坞过程船舶飘离,或防止在进入所述浮船坞的过程操作不当所述船舶坐墩倾斜,影响所述船舶、制造、修理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舶(100)以及浮船坞(200),所述浮船坞(200)上表面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210),所述船舶(100)活动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船舶(100)进行坐墩定位的坞墩(300),所述浮船坞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船舶(100)倾斜的防倾斜结构(400),所述防倾斜结构(400)设置于所述船舶(100)单边一侧,且所述防倾斜结构(400)一端固定焊接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所述船舶(100)进入所述浮船坞(200)内通过所述坞墩(300)定位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支撑于所述船舶(100)一侧实现对所述船舶(100)扶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400)数量为2套及以上,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400)分别布置于所述船舶(100)的舷侧对应的首中尾位置,且等间距的分布于所述浮船坞(2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为防倾斜支架(400a),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船舶(100)舷侧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与所述船舶(100)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与所述船舶(100)之间的间距值为100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包括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焊接的立柱(410)以及若干根斜撑(430),所述斜撑(430)远离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一端连接有连接板(440),所述斜撑(430)通过所述连接板(440)与所述立柱(41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10)远离所述斜撑(430)一侧连接有连接板(440),所述连接板(440)另一端与所述船舶(1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10)与所述斜撑(430)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水平支撑(420),若干根所述水平支撑(420)等间距设置于所述立柱(410)与所述斜撑(430)之间,且所述水平支撑(420)的长度逐渐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斜撑(430)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横向支撑(450),若干根所述横向支撑(450)等间距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斜撑(43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坞墩(300)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坞墩(300)等间距的排列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且所述坞墩(300)的高度值为1000mm-20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的上部设置有临时平台(5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舶(100)以及浮船坞(200),所述浮船坞(200)上表面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210),所述船舶(100)活动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船舶(100)进行坐墩定位的坞墩(300),所述浮船坞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船舶(100)倾斜的防倾斜结构(400),所述防倾斜结构(400)设置于所述船舶(100)单边一侧,且所述防倾斜结构(400)一端固定焊接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210)上,所述船舶(100)进入所述浮船坞(200)内通过所述坞墩(300)定位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支撑于所述船舶(100)一侧实现对所述船舶(100)扶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400)数量为2套及以上,若干个所述防倾斜结构(400)分别布置于所述船舶(100)的舷侧对应的首中尾位置,且等间距的分布于所述浮船坞(2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结构(400)为防倾斜支架(400a),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船舶(100)舷侧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进坞舷侧防倾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与所述船舶(100)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防倾斜支架(400a)与所述船舶(100)之间的间距值为100mm以上。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瑞民刘习贤梁淼森敖武平郭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