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6559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涉及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和工作条件确定电池组及冷却液需求,包括电池热特性需求、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进而构建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分别模拟电动汽车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特性、模拟冷却液与电池之间的传热特性;结合电池热特性模型、冷却‑传热模型融合构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对电池组进行仿真模拟;进而进行与实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实验验证,获取仿真符合指数,验证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的可行性,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热管理,具体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功率密度,这意味着它们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确保电池系统在高功率密度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有效的热管理系统,其中冷却液控制参数的优化是重要的一部分。

2、随着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电池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热行为,使得在实际制造和测试之前,就能够对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优化,例如公开号:cn107145649a公开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实体热管理台架系统,对其仿真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的仿真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所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不同因素水平下的冷却液控制参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针对多种因素、多种水平的组合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确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不同因素水平下的最佳冷却液控制参数,保证了仿真试验结果的准确,减少了试验的次数、缩短了试验周期、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进度、降低了电动汽车的研发成本,保证了在多种因素水平下并保证低消耗水平的目的前提下的最佳冷却液控制参数,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度的良好控制并降低消耗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基础。

3、然而,上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持,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缺乏分类研究。

4、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亟待需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解决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确定困难,实验成本高、不同条件下电池热管理需求不同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分别用于模拟电动汽车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特性、模拟冷却液与电池之间的传热特性;结合电池热特性模型、冷却-传热模型融合构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对电池组进行仿真模拟;根据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实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实验验证,获取仿真符合指数,用于验证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的可行性,进而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3、进一步地,构建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初始条件包括: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和工作条件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类型,根据冷却液类型确定电池组及冷却液需求,包括电池热特性需求、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

4、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热特性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根据电池热特性需求,获取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所述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包括电池内部发热率、电池内部热导率、电池热辐射安全值;结合电池内部发热率、电池内部热导率、电池热辐射安全值分析,为电池内部发热率、电池内部热导率、电池热辐射安全值分别赋予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用于综合评估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不同取值时对电池热特性的影响,所述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不低于电池热特性控制阈值。

5、进一步地,所述冷却-传热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根据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与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分别获取冷却液传热控制参数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参数,所述冷却液传热控制参数包括:冷却液传热系数、冷却器传热表面积,所述冷却液冷却控制参数包括: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结合冷却液传热系数、冷却器传热表面积与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分析,为冷却液传热系数、冷却器传热表面积、冷却液流速、冷却液温度分别赋予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冷却-传热控制指数,用于综合评估冷却液传热控制参数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参数不同取值时对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冷却-传热性能的影响,所述冷却-传热控制指数不低于冷却-传热控制阈值。

6、进一步地,构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具体包括:通过电池热特性模型进行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调试实验,以确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通过冷却-传热模型进行冷却-传热控制指数调试实验,以确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传热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利用基于调试实验确定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传热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参数模型预选值取值范围分析,分别对调试选定的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及冷却-传热控制指数赋予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获得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用于结合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融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状态变化进行数值展示,所述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不低于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阈值。

7、进一步地,所述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表示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表示为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表示为冷却-传热控制指数,、分别表示为电池热特性控制指数及冷却-传热控制指数相对应的权重因子。

8、进一步地,进行实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实验验证,具体包括:获取实验验证周期;基于电池热特性需求、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获取实验验证周期内的各组电池热特性控制实际参数、冷却液传热控制实际参数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实际参数,分别获取电池热特性控制实际指数及冷却-传热控制实际指数,进而获取多模型融合实际控制状态指数;将多模型融合实际控制状态指数与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仿真符合指数,所述仿真符合指数不低于仿真符合阈值。

9、进一步地,所述仿真符合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表示为仿真符合指数,表示为实验验证周期,,表示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表示为第次实验验证的多模型融合实际控制状态指数,表示为自然常数。

10、进一步地,所述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具体包括:根据仿真符合指数与仿真符合阈值对比分析,选取仿真符合指数不低于仿真符合阈值时的各组电池热特性控制实际参数、冷却液传热控制实际参数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实际参数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

11、进一步地,还包括:利用实时监测功能实时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运行状态,对识别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过热及故障情况采取警报机制进行报警处置,并相应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1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明确定义电池热特性、冷却液传热性能和冷却性能需求,使得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能够更好地匹配其工作条件和设计规范,确保系统在各种工作状态下均能保持稳定的温度;对电池热特性控制参数和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评估,通过计算不同参数取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参数选择,提高系统热管理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综合电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初始条件包括: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和工作条件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类型,根据冷却液类型确定电池组及冷却液需求,包括电池热特性需求、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特性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传热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具体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实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实验验证,具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符合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表示为仿真符合指数,表示为实验验证周期,,表示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表示为第次实验验证的多模型融合实际控制状态指数,表示为自然常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具体包括:根据仿真符合指数与仿真符合阈值对比分析,选取仿真符合指数不低于仿真符合阈值时的各组电池热特性控制实际参数、冷却液传热控制实际参数与冷却液冷却控制实际参数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实时监测功能实时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运行状态,对识别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过热及故障情况采取警报机制进行报警处置,并相应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电池热特性模型及冷却-传热模型,初始条件包括:根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和工作条件获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类型,根据冷却液类型确定电池组及冷却液需求,包括电池热特性需求、冷却液传热性能需求、冷却液冷却性能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特性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传热模型的具体模拟仿真过程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模拟,具体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型融合热仿真控制状态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控制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邢尧马楠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广瑞达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