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制种繁种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57 阅读:2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选用丰产性好、抗耐枯黄萎病、双亲株型差异不大、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1.5毫米的“中381-56”系做母本,“711-22”系做父本,配套相应的同期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行比,人工去雄授粉,去杂去劣等技术措施,生产“杂29”一、二代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丰产性好、高抗枯黄萎病、纤维品质配套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并且制种一次,可种二代,扩大了敏种系数,降低了种子成本,增加了棉花产量。(*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属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在现有的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世界各国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都十分重视,故COOK(1909)首先在陆地棉与海岛棉的杂交组合后代中观察到杂种优势现象生长势旺盛,结铃性强,偏早熟,纤维长度与棉籽大小都有所增加。40年代后,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印度、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国家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人工制种,生产杂种一代,供生产利用;雄性不育两系,目前这些研究虽然都不同程度取得了进展,但杂种二代的选育成功并应用于生产取得显著效益的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印度于1950-1951年选育出以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技术生产杂种一号(系陆海杂种)。杂种一号种植面积达4875亩,由于感角班病,同时又考虑到遗传纯度的改良,故而放弃。“杂种二号”抗病且耐黄萎病,种植面积7785亩,但这个组合棉铃较多,影响纺纱质量。“杂种三号”于1962-1963年育成,该组合双亲花期不好调节,影响杂交制种,且晚熟引起制种困难。“杂种四号”于1970年正式投入大田生产使用,该杂交种选育成功,为杂交棉的推广普及展示了广阔前景,至今推广面积已达2000亩,在生产上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至今为止,印度已育成较好的组合近30个,已发放生产使用的约20个,目前,全印度种植杂交棉共200多万公倾(约3000万亩),占总棉田面积的27%,杂交棉产量为总产的45%,接近二分之一的原棉来自杂交棉,由于印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用种量小,亩播种量150克;亩留苗密度800-1000株,为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一代杂交种创造了条件。巴基斯坦,苏联等国已开展多年杂交棉的研究工作,杂交棉的研究与生产发展已列为国家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选育出理想的高优势杂交种。由于不育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育性不稳定而不能利用。直到1973年Meyer才培育成功具有哈克尼西棉胞质雄性不育系,并达到三系配套,但限于恢复系不理想以及传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至今未能用于生产。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埃及和苏丹,近几年也注意到杂交棉的增产潜力,对杂交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已开始引种或从事有关的试验研究。我国的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始于50年代,1976年四川选育出洞A雄性不育两用系,并采用两系法配制杂交种试种成功。1987年杂交棉种植面积达50万亩,且增产显著。但存在的问题是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株率仅50%,母本保纯及制种时需拔出散粉株,仍然用工较多,而且二代又不能利用。河北省邯郸地区农科所自1978年开始棉花三系的研究,1988年选育出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到目前尚未培育出高配合力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仍处于试验阶段。中棉所采用人工杂交制种、选育出的杂交种“中杂019”一代比对照晋7增产15.9%,二代比对照增产7%左右。综合以上国内外情况我们认为印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一代,其他国家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费工,且二代难以利用;雄性不育三系虽已配套,尚未转育出理想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人工杂交制种,一代繁种,生产上利用具备高优势的杂种二代尚无大面积成功之例。本专利技术是选育出生产可利用二代的高优势杂交组合,配套相应的制种繁种栽培技术,从而达到降低种子成本,扩大杂交棉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选用丰产性好、抗耐枯黄萎病、双亲株型差异不大、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1.5毫米的“中381-56”系做母本,711-22系做父本,配套相应的同期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行比,人工去雄授粉,去杂去劣等技术措施,生产“杂29”一、二代杂交种。同期适期播种是指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即可,黄河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至4月下旬,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合理密植是指母本亩留苗2500株,父本亩留苗3000-3500株;父本若在母本田的大垅种植时,可种3株,相隔3米再种3株。适宜行比是指父本∶母本为1∶5或1∶6。人工去雄授粉是指在下午挑选第二天开花的花蕾进行去雄,第二天上午8-12时,花药开裂散粉时授粉。去杂去劣是指把不符合亲本典型性状的杂株、畸形株、病弱株拔除,保证亲本纯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1、丰产性好1987年“杂29”一代进行三点联试,平均霜前皮棉超对照晋7 33.6%。“杂29”二代在1987年三点联试,霜前皮棉亩产86.08公斤,比对照增产25.54%,1988年在杂优联试中,比对照增产24.72%,1988-1989年参加河北省区域试验,11点次全部增产,产量均居首位,平均霜前皮棉产量70公斤/亩,比对照晋7增产24.6%,比参考对照冀棉15增产35.5%,居首位。1989年参加省抗病区域试验的大区生产鉴定试验,5点次霜前皮棉产量比对照晋7增产20.0%,位居第一。“杂29”一二代在多年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中均表现增产,皮棉产量一般在100公斤/亩以上,比抗病推广种中12增产40-67.5%,高产地块达166公斤。“杂29”一代比“中杂019”一代增产十七点七个百分点,其二代相比增产十七点六个百分点。2、抗病“杂29”参加了不同级别的试验及多年大面积的示范,都表现出高抗枯、黄萎病及苗期病害,如立枯病、根腐病等。1988-1989年省抗区试鉴定的抗病性,枯萎病指2.11,黄萎病指20.5,均属高抗类型。3、纤维品质配套好“杂29”二代的纤维品质达到了“七五”攻关指标,且配套好,细度适中,成熟系数高,纤维整齐度好,综合性状优。两年区试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基于一致。在不同年份,不同气候条件下纤维品质比较稳定。四年平均结果纤维主体长度30.74毫米,细度5883米/克,单强3.95克,断裂长度23.2千米,成熟系数1.71。品质指标2392,综合评等级上等优级。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4、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杂29”抗逆性强,稳产性好,耐干旱,耐涝,耐盐碱,抗苗蚜。在1987年干旱之年平均皮棉亩产105.8公斤。1988年大涝之年亩产皮棉136.3公斤。1989-1991年在黑龙港区的盐碱地里种植,亩用种量0.5-1公斤,均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亩产皮棉达132.2公斤。下面叙述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专利技术点是利用棉花杂种二代的高优势组合的选育、制种、繁种技术。杂种一代的优势人所共知,但生产上利用杂种一代成本高,种子量少,推广困难。而选育出高优势的二代杂交种用于生产上就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二代杂交种制种成本可降低100倍。使杂交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为此,从1985年开始,对亲本进行加工改造,从中381中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株系56,从石711中选出了丰产、抗枯、耐黄的单株22,86年利用中381-56为母本,以石711-22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杂29组合。因选育目的是二代杂交种,故在亲本选择上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双亲丰产性好;第二,双亲比须抗、耐枯、黄萎病;第三,双亲在株型上类似差异不大的;第四,双亲的纤维长度相差不超1.5厘米。由于杂29亲本选配适当,其二代在不同级别试验中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纤维整齐度高,位次始终居第一,1988-1989两年河北省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24.6%,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包括同期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行比,人工去雄授粉,去杂去劣,其特征是用丰产性好、抗耐枯黄萎病、双亲株型差异不大、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1.5毫米的中381-56系做母本,711-22系做父本,生产“杂29”一、二代杂交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包括同期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行比,人工去雄授粉,去杂去劣,其特征是用丰产性好、抗耐枯黄萎病、双亲株型差异不大、纤维长度相差不超过1.5毫米的中381-56系做母本,711-22系做父本,生产“杂29”一、二代杂交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同期适期播种是指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即可,黄河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至4月下旬,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香云崔瑞敏付会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