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杂交稻的育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45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汕优抗65”的选育方法。利用DV-[85]衍生抗源与明恢63杂交,育成恢复系“南农抗65”,“南农抗65“与珍汕97A进行杂交,配制“汕优抗65”杂交种用于生产。经鉴定表明,“南农抗65”植侏形态与生育特性与“汕优63”相近,在病区表现高抗白叶枯病,增产20—50%。本发明专利技术适于我国南方杂交稻区推广应用,节约农业成本、工时,减少农药污染。(*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方法。长江流域中籼稻面积1亿多亩,杂交籼稻比重较大,所应用的组合单一。如江苏、安徽两省“汕优63”占90%以上。“汕优63”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亦有用作晚稻或早稻,是目前我国杂交稻应用面积最大的组合。该组合高产、适应性强,近十年来在水稻生产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它易感染白枯病,产量高而不稳,尤其是在苏、皖、鄂、豫等省白叶枯病常发区重发区,已难以在生产上应用。随着农业生产向高效、低耗方向发展,选育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新组合已成为育种上重大课题。国内外许多育种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选育了不少抗白叶枯病的恢复系如IR系统(包括明恢63)、特青等。然而多因利用Xa-4这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配制的杂交组合汕优63、汕优桂33等仍不抗病或中抗白叶枯病(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的《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P.197-2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稻优良品种“汕优63”不抗白叶枯病的一大难题,提供一种高抗白叶枯病的育种方法,育成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新组合,使之既保持“汕优63”的优良性状,又能高抗白叶枯病,以供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抗病材料,将抗源转育到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上,然后在配制杂交种。用台中在来一号(TN1)为母本,抗白叶枯病的DV85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中间抗源“TN1/DV85”。用中间抗源“TN1/DV85”为母本,明恢63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南农抗65”。用不育系珍汕97A或者龙特普A或者协青早A为母本,恢复系“南农抗65”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种“汕优抗65”或者“特优抗65”或者“协优抗65”。中间抗源“TN1/DV85”与明恢63进行杂交后,并进行3-4次回交,育成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南农抗65”。下面以“汕优抗65”为例叙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高抗白叶枯病。本专利技术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汕优抗65”不但具有“汕优63”良好的综合经济性状,而且表现高抗白叶枯病。在强菌系“浙江73”接种后代1天病级为0.7级,而对照“汕优63”病级为3.9级。2、高产。由于“汕优抗65”新组合抗白叶枯病,表面适应就性广,丰产性好。在白叶枯病常发区,“汕优抗65”由于高抗白叶枯病,后期叶片清秀,产量比“汕优63”(CK)提高20-50%。“汕优抗65”由于高抗白叶枯病,克服了“汕优63”在生产上唯一缺陷,其综合经济性状也优于其它杂交稻组合。附图为高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选育系谱图。下面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用抗白叶枯病材料DV85为引进水稻品种中的抗源籼稻(见《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P.276)。该品种含有Xa-5.Xa-7两个性质不同的抗病基因,表现高抗白叶枯病,且抗病稳定,高秆、披叶、综合经济性状差,在抗病育种中直接利用比较困难。将DV85与感病品种台中在来一号(TN1)杂交,转育成半矮杆,高抗白叶枯病的中间抗源TN1/DV85。将中间抗源TN1/DV85所属株系孕穗时用白叶枯病KS-6-6、浙173等菌株3亿/ml浓度进行剪叶接种,剪叶部位为倒一叶,少数为倒二叶,每株接种1-3叶,两年分别接种叶片数为618片、129片,接种后20天采摘接种叶片,进行扩展的病斑长度测量与分析,病斑平均长度分别为4.65±0.192cm、3.03±0.206cm。中间抗源TN1/DV85不但表现其有较强的抗性,而且作为抗源供体具有很好的转育效果。以DV85衍生抗源“TN1/DV85”为母本,与父本明恢63进行杂交,再进行3-4次回交,育成恢复系品种“南农抗65”。“南农抗65”不但具有明恢63作为恢复系所具有的综合经济性状优点,而且抗性强,抗病性能在不育系遗传背景下有效地表达,配合力好,花粉量大,花期长,有利制种。表一 </tables>以不育系珍汕97A或者龙特普A、或者协青早A为母本,与恢复系“南农抗65”父本进行杂交配组,从而育成新型组合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品种。“汕优抗65”植株形态及生育特性与“汕优63”相近,全生育期为130-140天,株高110cm左右,株型集中,叶片较大,剑叶稍软,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后期叶片清秀,穗大粒大,千粒重28-31g,米质较优,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好方式是以抗源材料DV85为父本,以台中在来一号(TN1)为母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TN1/DV85”为中间抗源;再以TN1/DV85为母本,与明恢63父本杂交、然后回交3-4次育成“南农抗65”,最后以不育系珍汕97A或者龙特普A或者协青早A为母本,以恢复系“南农抗65”为父本进行杂交制种,从而获得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新品种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下面以汕优抗65为例江苏省江浦县属于白叶枯病常发区,1991年试种“汕优抗65”,试验鉴定表明,“汕优抗65”比对照(CK)显著增产(表二、表三)表二: </tables>表三: </tables>江苏省建湖县也属于白叶枯病常发区,1991年生产试种“汕优抗65”,结果表明,“汕优抗65”表现比对照(CK)同样显著增产(表四、表五)表四: </tables>表五: </tables>汕优抗65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与汕优63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抗病材料,将抗源转育到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上,然后配制杂交种,其特征在于:(a)、用台中在来一号(TN↓[1])为母本,抗白叶枯病的DV↓[85]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中间抗源“TN↓[1]/D↓[85]”;(b)、用中间抗源“TN↓[1]/DV↓[85]”为母本,明恢63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南农抗65”;(c)、用不育系珍汕97A或者龙特普A或者协青早A为母本,恢复系“南农抗65”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种“汕优抗65”或者“特优抗65”或者“协优抗6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抗病材料,将抗源转育到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上,然后配制杂交种,其特征在于(a)、用台中在来一号(TN1)为母本,抗白叶枯病的DV85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中间抗源“TN1/D85”;(b)、用中间抗源“TN1/DV85”为母本,明恢63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毓珍陆作楣丁伦友赵霭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