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物育种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46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雌性不育系作父本的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利用作物的雌性不育突变体,建立起雌性不育系。保持雌性不育系的不育性、转育新的雌性不育系、恢复雌性不育系的育性,都是用雌性可育系作母本。雌性不育系作父本,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杂交,其后代具有极强的杂种优势,其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0-36%。(*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和生物技术,特别是作物育种技术。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已用于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特别是水稻育种。三系杂交育种技术是由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三系组成。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特别是在水稻育种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新质源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周期较长,一般需5--7代,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成也需经过多代组配和选育,且不育系的用途较单一,致使新品种育成周期长,新的更高产的替代品种跟不上需要,这是近年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作物产量高、育种周期短的育种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利用作物的雌不育性,建立雌性不育系、雌性不育保持系和雌性不育恢复系以及配套的育种技术。这里所说的作物雌不育性,是指雌性器官、胚珠或卵细胞的发育受障碍,包括隐性和显性雌不育。用通过杂交方法获得的原始雌不育突变体作父本,用雌性可育系作母本,杂交、筛选出雌性不育系和雌性不育保持系。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恢复雌性不育系的育性,用雌性不育系作父本恢复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选育出育种上可用的雌性不育恢复系(其实质为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其实质为雌性不育系)。以选育出的雌性不育恢复系作母本,雄性不育恢复系作父本杂交得到雌雄均可育的杂交后代(F1),种植F1代,利用它的杂种优势。当然,还可利用雌性不育系作父本,与其他多种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雌性可育系品种杂交,转育成新的雌性不育系。本专利技术建立的育种技术,由于利用了雌性不育系优势发育的雄性配子和雄性不育系优势发育的雌性配子,二者的杂交优势突出,产量极高。同时,由于雌性不育系具多方面的用途,能较快获得不同用途的新材料和亲本,缩短了育种周期。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1992年8月,在试验基地材料圃中,得到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92FS。胚胎学和细胞学研究表明,子房发育到胚珠早、中期,胚珠和卵细胞发育受阻,不育小花的不育程度在75-98%范围内。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率平均超过98%,花粉生活力和雄性配子发育优势极强,花粉粒大而多。1992年8月-1994年8月,在四川省和海南省南繁基地,以92FS为父本,以多个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性可育系为母本,杂交得到第一代,并连续以每次获得的杂交后代为父本,得到水稻雌性不育系和其它新的水稻雌性不育转育系、保持系。实施例2.1992年8月--1994年8月,在四川省实现了水稻雌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配套选育,完成了雌性不育恢复系(其实质为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其实质为雌性不育系)杂交组合的育性恢复和杂交优势配合试验,从而建立起了雌性不育系配套的育种技术。实施例3.1993年2月--1994年8月,在四川省进行了两季杂交优势显著的雌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系优良组合的试制种,制种产量已达亩产100公斤。实施例4.1993年8月--1995年2月,在四川省和海南省对杂交组合一代(GR21-1)进行了三次对比种植试验,亩产分别达到750公斤、800公斤和850公斤,比对比用的四川省主要水稻良种汕优63每亩625公斤的产量分别高出20%、28%、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其特征是:父本是用雌性不育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其特征是父本是用雌性不育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其特征是保持雌性不育系的不育性和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伯骥刘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