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护板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4656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底护板和车辆,底护板包括护板本体,护板本体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排列的连接侧和暴露侧,护板本体的连接侧用于与车辆连接,护板本体包括防护区和连接区,防护区包括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的交界处向背离连接侧的方向凸出;其中,当车辆放置于平面且护板本体安装于车辆的底部时,第二分区位于第一分区朝向车辆的尾部一侧,且第一分区与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尾部的第一夹角,第二分区与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尾部的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本申请提供的底护板可有效降低风阻,从而提升车辆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护板和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风阻性能对车辆整体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降低风阻对提升车辆的性能提升具有显著的功效。传统车型中,车辆的风阻的较大,不利于提升车辆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护板和车辆,本申请提供的底护板可有效降低风阻,从而提升车辆的性能。

2、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护板,包括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排列的连接侧和暴露侧,所述护板本体的连接侧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护板本体包括:

3、防护区,包括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交界处向背离所述连接侧的方向凸出;

4、其中,当所述车辆放置于平面且所述护板本体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底部时,所述第二分区位于所述第一分区朝向所述车辆的尾部一侧,且所述第一分区与所述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尾部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分区与所述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尾部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角为a,2°≤a≤3°,所述第二夹角为a,14°≤a≤15°。

6、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交界处的最大厚度为h,30mm≤h≤40mm;

7、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分区的长度为l,400mm≤l≤500mm;

8、所述第一分区与所述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150mm≤d≤160mm。

9、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连接于所述防护区的周侧,用于将所述防护区与所述车辆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区包括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分区背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防护区中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排列方向的两侧。

10、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形成于所述防护区和所述连接区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护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护板本体。

11、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排水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分区的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形状为圆形;和/或,所述排水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分区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形状为圆角矩形。

12、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排水孔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三排水孔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连接区包括辅助加强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排水孔位于所述辅助加强槽内。

13、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分区形成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槽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位于相邻所述导流槽之间,所述导流槽包括朝向所述暴露侧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尾部的第二开口。

14、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排水孔设置于所述导流槽靠近所述第一分区的一侧,每个所述导流槽内包括至少一个排水孔组,所述排水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交界线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二排水孔;

15、当所述排水孔组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排水孔组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排列。

16、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区包括加强槽,所述加强槽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加强槽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所述加强槽内,每个所述加强槽内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排列的第一排水孔。

17、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底护板。

18、本申请提供的底护板中,护板本体包括防护区。防护区包括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的交界处向背离连接侧的方向凸出,从而可使得防护区朝向暴露侧的一侧在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交界处延伸方向发生转折,以便于改善车其中,当车辆放置于平面且护板本体安装于车辆的底部时,第二分区位于第一分区朝向尾部一侧,且第一分区与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尾部的第一夹角,第二分区与平面之间形成开口朝向尾部的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从而使得第一分区与平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小于第二分区与平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从而可通过使得底护板中第一分区与平面之间的距离较低,且从车辆底盘侧流过来的高速车底气流沿着第一分区以与平面之间较小的角度向尾部流动,从而可加速底盘侧气流,使得该气流可冲击尾部气流,以减小车辆尾涡,从而降低车辆行驶的空气阻力。从而有助于提升车辆的性能,例如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排列的连接侧和暴露侧,所述护板本体的连接侧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护板本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a,2°≤a≤3°,所述第二夹角为A,14°≤a≤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交界处的最大厚度为H,30mm≤H≤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连接于所述防护区的周侧,用于将所述防护区与所述车辆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区包括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分区背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防护区中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排列方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形成于所述防护区和所述连接区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护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护板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分区的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形状为圆形;和/或,所述排水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分区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形状为圆角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区的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三排水孔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连接区包括辅助加强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排水孔位于所述辅助加强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区形成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槽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位于相邻所述导流槽之间,所述导流槽包括朝向所述暴露侧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尾部的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孔设置于所述导流槽靠近所述第一分区的一侧,每个所述导流槽内包括至少一个排水孔组,所述排水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交界线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二排水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包括加强槽,所述加强槽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所述加强槽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所述加强槽内,每个所述加强槽内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排列方向排列的第一排水孔。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排列的连接侧和暴露侧,所述护板本体的连接侧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护板本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a,2°≤a≤3°,所述第二夹角为a,14°≤a≤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分区朝向所述连接侧的一侧和背离所述连接侧的一侧之间的厚度由远离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分区的一端逐渐增加,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交界处的最大厚度为h,30mm≤h≤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连接于所述防护区的周侧,用于将所述防护区与所述车辆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区包括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分区背离所述第二分区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防护区中沿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排列方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形成于所述防护区和所述连接区中的至少一者,且所述排水孔沿所述护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护板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包括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佳张小伟赵智超张伟然那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