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9390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5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第一多相逆变器、第二多相逆变器、第一多相电感器和第二多相电感器,通过第一多相逆变器和第二多相逆变器的通断状态控制第一电池包、第一多相电感器、第二多相电感器、第二电池包之间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的自加热,实现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升温,并且两个电感器均参与充放电加热过程中,使得电池自加热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汽车,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温度过低,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的活性明显下降,其电池内阻也会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的充/放电性有所下降。为保证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动力,可以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加热,使其电池本体温度上升,以保证电池供电性能。

2、现有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的加热方式主要包括外部加热与内部加热。其中,外部加热通过增加额外的加热设备对电池进行加热,该种加热方式成本高,且加热效率低。内部加热的原理主要利用电池循环充放电,依靠电池内阻发热,但目前能够实现的电池自加热技术中加热功率有限,因此,如何提高电动汽车中电池的加热能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已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应用于车辆,包括: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第一多相逆变器、第二多相逆变器、第一多相电感器和第二多相电感器;其中,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第一多相逆变器、第二多相逆变器、第一多相电感器和第二多相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一电池包并联,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并联,所述第一电池包的负极端、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的负极端、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的负极端和所述第二电池包的负极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用于通过桥臂开关管的通断,控制在所述第一电池包对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充电后,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为所述第二电池包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第一多相逆变器、第二多相逆变器、第一多相电感器和第二多相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一电池包并联,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并联,所述第一电池包的负极端、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的负极端、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的负极端和所述第二电池包的负极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相逆变器和所述第二多相逆变器用于通过桥臂开关管的通断,控制在所述第一电池包对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充电后,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为所述第二电池包充电,以及控制在所述第二电池包对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充电后,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和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为所述第一电池包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包括第一中线,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包括第二中线,所述第一中线和所述第二中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多相电感器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中的多相绕组,所述第二多相电感器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中的多相绕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自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自加热系统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和平闫磊姜龙高文朱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