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567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对夹持臂,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被所述夹持臂夹持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其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两对凸点,每一对凸点分别位于任一夹持臂的两侧,以保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具有良好的共直线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尤其是一种用于测试电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技术背景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56263号揭露了一种用于测试电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其 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置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导 引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主体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自导引臂自由端向内凸伸的 卡勾。所述主体部自由端设有一对阻挡部。每对阻挡部之间形成一引导导引臂的导引槽。 所述主体部还设有位于每对阻挡部之间用以固持所述卡勾的凸出部。该导电端子藉第二导 电端子的阻挡部与第一导电端子的卡勾的配合避免第一导电端子自第二导电端子脱落。然而,该现有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的共直线 度不良,当其在组装入绝缘本体中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容易向前、后、左、右产生偏斜,从 而损坏导电端子并且增加了导电端子组装入绝缘本体中的难度。鉴于此,实有必要克服上述导电端子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共直线度的导电端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 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对夹持臂,所述第二端子 设有被所述夹持臂夹持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其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两对凸点,每一对 凸点分别位于所述任一夹持臂的两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界定所述凸点包括四对,分别设于主体部 的中部和自由端的前后两侧。所述位于主体部中部的凸点将该主体部分成上、下两段,所述 夹持臂在所述上、下两段范围内移动,所述弹性件在所述主体部的下段范围内移动。所述夹 持臂内侧对向设有两对用于夹持的主体部的凸肋,其中一对凸肋在所述主体部的上段范围 内移动,另一对凸肋在所述主体部的下段范围内移动。所述位于末端的凸点上部设有用以 卡持第一端子的卡槽。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接触部,所述主体部自所述接触部向下延伸,并且 接触部在夹持臂所在的前后两侧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接触部自由端设有凹 槽。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外凸伸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主体部中部 的凸点在同一水平面内,二者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自主体部向左右两侧凸 伸的第二限位部,用以限制弹性件一端的移动。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剑状的导接部及自导接 部向左、右两侧凸伸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夹持臂自所述第一限位部向上延伸并垂直于所述 第一限位部。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由于第一端子的夹持臂被第二端子的两对凸点进行 限位,故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共直线度较好,易于将导电端子组装入电连接器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组装图,其中未示出弹性件。图3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组装图,其中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图4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组装图,其中弹性件处于自由状态。图5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用于测试电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1,该 导电端子1包括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及置于两导电端子2、3外围的弹性件4。第一端子2设有剑状的导接部21,用于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导接。导接部21 上端向左、右两侧凸伸设有一对第一限位部22用于对弹性件4进行限位。第一端子2还包 括自第一限位部22向上延伸的一对平行设置的夹持臂23,所述夹持臂23垂直于所述第一 限位部22。所述夹持臂23相对的内侧向内凸伸设有两对凸肋230、231,其中一对凸肋230 设于夹持臂23的中部,另一对凸肋231设于夹持臂23的顶部。第二端子3设有与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的接触部31,接触部31上端设有 凹槽310用于与芯片模块的锡球(未图示)电连接,接触部31下端竖直向下延伸设有板状 主体部32,接触部31在前、后两侧面上的厚度大于主体部32的厚度。在主体部32中间位 置的左、右两侧凸伸设有一对第二限位部33,以对弹性件4进行限位。在主体部32前、后 两侧还分别设有两对凸点34、35,其中有两对凸点34与第二限位部33齐平,还有两对凸点 35设置在主体部32的自由端。其中每一对凸点34、35之间恰好预留有允许第一端子2的 夹持臂23通过的间隔36。在本技术中,第二限位部33与凸点34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在 一起,如此设计方便制造。位于自由端的凸点35上部设有一卡槽37,以卡持第一端子2中 部的凸肋231,防止弹性件4在释放状态将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分开。弹性件4为弹簧,弹性件4置于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的外围,通过第一端子2 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3将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活动。参阅图2和图5所示,第一端子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端子3所在的平面,即呈 正交设置。第一端子2的夹持臂23夹持于第二端子3的主体部32的前后两侧,第二端子3 位于中部的凸点34将主体部32分为上段321和下段322,其中第一端子2中部的凸肋230 在主体部下段322范围内上、下移动,第一端子2顶部的凸肋231在主体部32上段321范 围内上、下移动。在本技术中,第一端子2的每一夹持臂23均被限制在第二端子3的 中部和自由端的两对凸点34、35之间,即每一夹持臂23都有四个凸点34、35限制,使第一 端子2与第二端子3具有良好的共直线度,能够防止导电端子1在组装入电连接器时损坏, 并且减少了组装难度。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其它在本实施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进 变换也应当不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对夹持臂,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被所述一对夹持臂夹持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其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两对凸点,每一对凸点位于所述任一夹持臂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包括四对,分别设于主体部的 中部和自由端的前后两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主体部中部的凸点将该主体 部分成上、下两段,所述夹持臂在所述上、下两段范围内移动,所述弹性件在所述主体部的 下段范围内移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臂内侧对向设有两对用于夹 持主体部的凸肋,其中一对凸肋在所述主体部的上段范围内移动,另一对凸肋在所述主体 部的下段范围内移动。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自由端的凸点上部设有用以 卡持第一端子的卡槽。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接触部,所述主体部 自所述接触部向下延伸,并且接触部在夹持臂所在的前后两侧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 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自由端设有凹槽。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外凸伸设有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主体部中部的凸点在同一水平面内,二者连接成一个 整体。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自主体部向左右两 侧凸伸的第二限位部,用以限制弹性件一端的移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剑状的导接部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对夹持臂,所述第二端子设有被所述一对夹持臂夹持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其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两对凸点,每一对凸点位于所述任一夹持臂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铭佑林俊甫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