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6785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33
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结构且成本低的适用范围广的金属端子,其能够在施加小的力的情况下对接,同时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可靠地防止脱离,一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连接于底板部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形成于每一侧板部的锁定凹部,一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第一接触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接触,且第二接触部包括:一接触弹性元件,包括压抵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触端部;以及锁定弹性元件,包括能接合锁定凹部的锁定凸部。接触弹性元件与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和锁定弹性元件与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错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端子
本技术涉及金属端子。
技术介绍
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金属端子广泛用于在电气设备中的部件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电连接。为了防止对接的金属端子意外地解除对接而脱离,设置了防脱离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图10a和图10b是现有技术的金属端子的一对视图,其中图10a是金属端子的一平面剖视图,而图10b是金属端子的一侧剖视图。在附图中,811表示由绝缘性材料制成的一基座,基座具有一凹部813,一中继端子951插入并收容于凹部813。一第一端子851随后安装在凹部813内。第一端子851是连接于一电气设备或一电子设备的从凹部813的内壁向一开口812延伸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第一端子851具有在两侧均形成的一防脱离凹部852。这里,861是连接于一些其它的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或第二端子861。中继端子951是方形筒状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设置有一对侧壁952以及一对上下壁953。中继端子951在前后方向(图中的竖直方向)的两端均具有一插入口957。每个插入口957具有从接近上下壁953的中央附近朝向插入口957的内部弯折的一对弹性接触片955。每个侧壁952均具有从各插入口957的端部附近朝向前后方向的中心倾斜切起(notched)的一弹性防脱离片956。当一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电连接于另一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时,中继端子951首先从开口812插入凹部813。第一端子851随后相对中继端子951进入图中的上侧的插入口957,且在两侧被挟持在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之间。这样,就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中继端子951之间的一电连接。这里,所述一对弹性防脱离片956的前端接合第一端子851的防脱离凹部852。这样,防止第一端子851脱离中继端子951。然后,第二端子861相对中继端子951插入图中的下侧的插入口957,且第二端子861在两侧上被挟持在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之间,以建立与中继端子951的一电连接。由此,经由中继端子951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之间的一电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特许公报JP2001-11053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进入插入口957中时,随着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被推离分开,所述一对弹性防脱离片956也被推离分开。结果,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受到来自中继端子951的大阻力。换句话说,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插入并与中继端子951对接时存在大阻力。所以,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插入并与中继端子951对接时,需要大的插入力和对接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时接触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和锁定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错开。结果是具有简单结构且成本低的适用范围广的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能够在施加小的力的情况下对接,同时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可靠地防止脱离。本技术为一种金属端子,其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连接于所述底板部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形成于每一所述侧板部的锁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接触弹性元件,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包括压抵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触端部;以及锁定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锁定凹部的锁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错开。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的前侧。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接触弹性元件是在基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且从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悬臂状的弹片元件,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是在两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弹片元件。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触凸部形成于所述接触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触凸部压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面对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部和所述顶板部的一对侧板部,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形成于所述底板部且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形成于所述侧板部。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第一接触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侧板部,所述第一接触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顶板部接触。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后端的一内壁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中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缘与所述内壁部接触,所述锁定凸部进入到所述锁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被定位和锁定。本技术还为一种金属端子,其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一第一导电元件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端。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以及面对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所述顶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的一导引凸部,以及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时,所述导引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正上方。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中时,所述导引凸部的下端接近或接触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上端。在本技术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缘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后端的范围收容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内。技术效果本技术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时接触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和锁定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错开。结果,两个金属端子能够在施加小的力下对接同时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可靠地防止脱离。结果是结构能简化且成本能降低的适用范围广的两个金属端子。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立体图,其中图1a示出端子对接前的状态而图1b示出端子对接后的状态。图2a-图2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五个视图,其中图2a是一左视图,图2b是一俯视图,图2c是一右视图,图2d是一后视图,而图2e是一前视图。图3a-图3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五个视图,其中图3a是一左视图,图3b是一俯视图,图3c是一右视图,图3d是一后视图,而图3e是一仰视图。图4a和图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一对剖视图,其中图4a是从图3b的A-A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b是从图3b的B-B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金属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连接于所述底板部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形成于每一所述侧板部的锁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插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接触弹性元件,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包括压抵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触端部;以及锁定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锁定凹部的锁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错开。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22 JP 2015-2495951.一种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连接于所述底板部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形成于每一所述侧板部的锁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插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接触弹性元件,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包括压抵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触端部;以及锁定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锁定凹部的锁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错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的前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性元件是在基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且从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悬臂状的弹片元件,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是在两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弹片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触凸部形成于所述接触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触凸部压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面对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以及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元绚子秋山茂尾田聪也田中梨沙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