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池包和电动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电池包和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2082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3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和电动车,包括电池阵列,所述电池阵列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长度L、厚度D以及介于所述长度L和厚度D之间的高度H;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沿所述厚度方向排列且所述单体电池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两第一加强板,所述两第一加强板相对设置并沿所述单体电池的排列方向粘接在所述电池阵列的两表面上,以用于约束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的相对位置。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的刚度和强度大幅提高,可作为整车结构强度一部分,电池包可以用来增强整车的结构强度,而无须整车来保护电池包,进而,简化甚至取消整车车架对电池包结构强度保护的设计结构,实现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降低整车设计和制造成本,提升整车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和电动车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电池包包括托盘和密封盖,电池模组为与托盘和密封盖限定的容纳腔中,托盘包括托盘底板和连接在底板四周的边梁构成,为了增加托盘的刚度和强度,托盘内设有加强的横梁和/或纵梁,电池模组通过螺钉或其他结构件固定在横梁和/或纵梁上。由于电池包内部的电池、结构件都是分散其中,再通过紧固件或粘结技术组合在一起,该种电池包从系统层级上来,其整体性并不高。这就导致电池包安装到整车上后,电池包本身结构无法单独满足整车层级的机械安全性能,还需要整车的车架来支撑和保护电池包结构。这就是的当前电池包和整车没有办法真正实现紧凑化和轻量化,导致整个成本较高,整车和电池包结构设计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提到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阵列,所述电池阵列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长度l、厚度d以及介于所述长度l和厚度d之间的高度h;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沿所述厚度方向排列且所述单体电池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两第一加强板,所述两第一加强板相对设置并沿所述单体电池的排列方向粘接在所述电池阵列的两表面上,以用于约束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的相对位置。

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粘接在所述单体电池沿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表面。

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电池满足:600mm≤l≤2500mm,且10≤l/d≤208。

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包括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方向设置的多层电池阵列,相邻两层电池阵列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电池阵列固定粘贴。

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板两侧的单体电池固定粘贴。

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上盖和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边框,所述上盖和所述托盘连接以限定出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阵列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中。

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构成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外表面。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板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0、或,所述防护板包括两层纤维复合层和夹设在所述两层纤维复合层之间的发泡聚合物层,所述纤维复合层包括玻璃纤维层或碳纤维层。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两第一加强板的外表面分别粘接于所述上盖的内表面和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3、或,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两层纤维复合层和夹设在所述两层纤维复合层之间的发泡聚合物层;所述纤维复合层包括玻璃纤维层或碳纤维层。

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与所述侧边框的对应位置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胶层;所述上盖和所述托盘通过所述密封胶层密封连接。

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阵列和所述侧边框的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结构胶。

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电池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侧边框包括沿所述单体电池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侧边框上,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支撑在所述第二侧边框上。

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边框设置有第一支撑台阶,所述第二侧边框设置有第二支撑台阶;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台阶上,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台阶上。

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框之间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框之间通过所述支撑结构配合支撑。

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块,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块支撑在所述第一侧边框上,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块106支撑在所述第二侧边框上。

2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块;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侧边框的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一侧边框配合;和第二端包括面向所述下面板的下表面和;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侧边框的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二侧边框配合。

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分别设在单体电池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开孔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的电极端子穿过所述开孔通过电池连接片电连接。

2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位于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侧边框的内表面之间。

2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沿单体电池排列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框和第四侧边框,所述第三侧边框和所述第四侧边框分别与邻近的单体电池粘贴固定。

2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边框和/所述第四侧边框上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用于限制电池阵列的膨胀。

2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为1~3mm。

26、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在电池阵列沿单体单池排列方向的两个相对表面设置两第一加强板,两第一加强板用于约束单体电池之间的相对位置,消除单体电池之间相互粘接时在相邻两个单体电池的缝隙中存在的薄弱点,且两第一加强板和电池阵列构成类似的蜂窝结构,由此将电池包设计成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极大刚性的一个结构件,该类蜂窝结构抵抗失稳能力较强,弯曲刚度大,减重效果明显,电池包的刚度和强度大幅提高,机械安全可靠性提升。使用时将该整体式电池包结构强度作为整车结构强度一部分,电池包可以用来增强整车的结构强度,而无须整车来保护电池包,通过该设计可以简化甚至取消整车车架对电池包结构强度保护的设计结构,实现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降低整车设计和制造成本,提升整车生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粘接在所述单体电池沿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的单体电池的数量不小于电池阵列中所含有的单体电池数量的二分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阵列中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或者,所述电池阵列中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两个相对的表面中的一者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另一者未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沿所述单体电池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池阵列所含有的单体电池厚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方向设置的多层电池阵列,相邻两层电池阵列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电池阵列固定粘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板两侧的单体电池固定粘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上盖和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边框,所述上盖和所述托盘连接以限定出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阵列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构成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外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的外表面分别粘接于所述上盖的内表面和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侧边框的对应位置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胶层;所述上盖和所述托盘通过所述密封胶层密封连接。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阵列和所述侧边框的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结构胶。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侧边框包括沿所述单体电池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侧边框上,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支撑在所述第二侧边框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框设置有第一支撑台阶,所述第二侧边框设置有第二支撑台阶;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台阶上,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台阶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框之间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边框之间通过所述支撑结构配合支撑。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块,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块支撑在所述第一侧边框上,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的下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块支撑在所述第二侧边框上。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块;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侧边框的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一侧边框配合;和/或,所述单体电池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侧边框的侧表面通过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二侧边框配合。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分别设在单体电池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开孔,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的电极端子穿过所述开孔通过电池连接片电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位于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侧边框的内表面之间。

2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沿单体电池排列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粘接在所述单体电池沿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的单体电池的数量不小于电池阵列中所含有的单体电池数量的二分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阵列中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或者,所述电池阵列中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两个相对的表面中的一者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另一者未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板粘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沿所述单体电池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池阵列所含有的单体电池厚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沿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方向设置的多层电池阵列,相邻两层电池阵列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电池阵列固定粘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板两侧的单体电池固定粘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上盖和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边框,所述上盖和所述托盘连接以限定出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阵列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分别构成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外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加强板的外表面分别粘接于所述上盖的内表面和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两层铝板和夹设在所述两层铝板之间的钢板或发泡铝板;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侧边框的对应位置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胶层;所述上盖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龙孙华军鲁志佩万龙朱燕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