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包括气缸,气缸设有活塞杆的一端缸盖上固定有套筒,套筒的另一端连接有底部封闭的端部套筒,端部套筒的底部延伸出多个导管,端部套筒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固定到端部套筒上的波纹管,端部套筒的筒壁上设有检漏气道,波纹管的另一端设有静密封圈,套筒内设有连接活塞杆的拉杆板,拉杆板上设有穿过导管的拉杆,拉杆的自由端设有杆头,杆头与导管的自由端之间设有动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夹持耦合装置广泛适用于对核设备中蒸汽发生器、换热器等安全一级设备进行精确泄漏检测,还可用于各类压力容器泄漏检测。(*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 核电系统的蒸发器、热交换器等设备的封口焊焊缝密封性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核电系统中,诸如蒸汽发生器、余热排除热交换器等核一级设备的换热管与管 板封口焊与核一回路相连接,封口焊是一回路与一回路外压力密封边界,封口焊一旦发生 泄漏,一回路带放射性的轻水将在高压下泄漏到一回路外,会造成一回路外乃至整个核电 系统的核泄漏,给核电站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这些设备的封口焊进行密封 性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氦气泄漏检测是利用氦气作为示踪气体进行检测的方法,因其具有 安全无污染、穿透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检测精度高和可靠性强的特点而被行业内普遍采 用,用来进行封口焊焊缝的密封性检测,是目前较先进的检测手段。而换热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作为换热管束泄漏检测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 装置,其气密封性要求也非常高。然而目前使用的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检测效率低现有装置通过人力挤压静密封与管板壁贴合,手动压缩密封圈以 达到密封的目的,密封效果主要依靠人手部的操作,手动耗时、费力、密封效果差,存在一次 检测多次重复调整密封的情况。2、检测精度不高,一般为lO—^a. m3/s,个别甚至低至10_9Pa. m3/S。3、手动操作,多次反复挤压,导致密封材料用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以实现快速紧密 密封的新型换热器管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具有检测效率高、密封性能好、灵敏度和检测 精度高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包括气缸,所述气缸设有活塞杆的一端 缸盖上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另一端连接有底部封闭的端部套筒,所述端部套筒的底部 延伸出多个导管,所述端部套筒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固定到端部套筒上的波纹管,所述端 部套筒的筒壁上设有检漏气道,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设有静密封圈,所述套筒内设有连接 活塞杆的拉杆板,所述拉杆板上设有穿过导管的拉杆,所述拉杆的自由端设有杆头,所述杆 头与所述导管的自由端之间设有动密封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套筒与端部套筒之间通过锁紧套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气道的出口处通过密封扣连接有检漏出气管。进一步,所述气缸与套筒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所述杆头通过螺纹连接到拉杆的自由端。进一步,所述拉杆共设置有4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检测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一次 即可实现密封,不需要反复调整;动密封圈、静密封圈及波纹管的紧密配合使得本技术 的密封效果更好、检测精度更高。本技术中拉杆端部动密封圈进入换热管时与换热管 为间隙配合,摩擦只在杆头压缩动密封圈与换热管内壁密封时发生,同时采用气动均勻挤 压,对动密封圈的损耗小,动密封圈的用量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且静密封面采用波纹管的 弹力实现静密封与管板柔性贴合,省时省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端部套筒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拉杆板与拉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套筒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锁紧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包括气缸 1,所述气缸1设有活塞杆11的一端缸盖上固定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另一端连接有底部 封闭的端部套筒3,所述端部套筒3的底部延伸出上多个导管31,所述端部套筒3的另一端 端面上设有固定到端部套筒31上的波纹管4,所述端部套筒3的筒壁上设有检漏气道32, 所述波纹管4的另一端设有静密封圈5,所述套筒2内设有连接活塞杆11的拉杆板6,所述 拉杆板6上设有穿过导管31的拉杆7,所述拉杆7的自由端设有杆头71,所述杆头71与所 述导管31的自由端之间设有动密封圈8。结合图1,本技术的工作流程1、水平推动拉杆7进入换热管13中,此时,动密封圈8与换热管13为间隙配合, 不会产生摩擦,使得静密封圈5与管板14柔性贴合密封;2、使气缸1动作,驱动拉杆板6带动拉杆7后移;3、拉杆7拉动拉杆头71挤压动密封圈8膨胀,使动密封圈8与换热管13内壁密 封,此时,换热管13与管板14之间的封口焊的焊缝15将处于由动密封圈8、静密封圈5、波 纹管4及端部套筒3组成的密闭空间内;4、启动泄漏仪,通过检漏气道32将密闭空间抽真空;5、管板14 二次侧的氦分子在二次侧压力场与一次侧真空场的耦合作用下进入真 空场区域,在耦合流导作用下,氦分子经过检漏气道32进入氦检漏仪被捕获。本技术通过合理设计,使多个拉杆7同时与多个管孔中心精确同轴;通过拉 杆7拉动杆头71挤压动密封圈8膨胀,实现管内密封;采用气缸1活塞杆11与拉杆板6 连接,从而实现气动快速准确控制;通过波纹管4的弹性使静密封圈5与管板14表面柔性 精密密封;通过端部套筒3内部开检漏气道32实现封口焊密闭区域与检漏仪相连,解决出 口检测问题;最终实现多个管板14封口焊快速密封在一个密闭空间,通过启动检漏仪,在一次侧压力场与二次侧真空场的耦合流导作用下,可实现对多个管孔同时进行快速精确检 测。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检测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一次即可实现密封,不需要反 复调整,原手动装置检测用时需6天,采用本技术只需3天;动密封圈8、静密封圈5及 波纹管4的紧密配合使得本技术的密封效果更好、检测精度更高,原装置氦检精度为 10-10Pa. m3/s量级,本技术氦检精度为10_Pa. m3/s,比手动检测装置高一个数量级,检 测精度更高,密封效果也比手动装置高一个数量级。本技术中拉杆7端部动密封圈8进 入换热管13时与换热管13为间隙配合,摩擦只在杆头71压缩动密封圈8与换热管14内 壁密封时发生,同时采用气动均与挤压,对动密封圈8的损耗小,动密封圈8的用量仅为原 来的十分之一,且静密封面采用波纹管4的弹力实现静密封与管板14柔性贴合,省时省力。结合图5,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与端部套筒3之间通过锁紧套9连接。进一步,所述检漏气道32的出口处通过密封扣10连接有检漏出气管12,可以方便 与氦检漏仪相连。此外,为了便于制造加工,所述气缸1与套筒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杆头71通过 螺纹连接到拉杆7的自由端。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拉杆7优选设置有4根,可以一次性对4组焊缝进行检测,有 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应当注意到的是,本技术的夹持耦合装置不局限于上述核设备换热器的泄漏 检测,还可用于各类类似的压力容器检测,适用度较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1),所述气缸(1)设有活塞杆(11)的一端缸盖上固定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另一端连接有底部封闭的端部套筒(3),所述端部套筒(3)的底部延伸出多个导管(31),所述端部套筒(3)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固定到端部套筒(3)上的波纹管(4),所述端部套筒(3)的筒壁上设有检漏气道(32),所述波纹管(4)的另一端设有静密封圈(5),所述套筒(2)内设有连接活塞杆(11)的拉杆板(6),所述拉杆板(6)上设有穿过导管(31)的拉杆(7),所述拉杆(7)的自由端设有杆头(71),所述杆头(71)与所述导管(31)的自由端之间设有动密封圈(8)。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换热器管束泄漏检测夹持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1),所述气缸(1)设有活塞杆(11)的一端缸盖上固定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另一端连接有底部封闭的端部套筒(3),所述端部套筒(3)的底部延伸出多个导管(31),所述端部套筒(3)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固定到端部套筒(3)上的波纹管(4),所述端部套筒(3)的筒壁上设有检漏气道(32),所述波纹管(4)的另一端设有静密封圈(5),所述套筒(2)内设有连接活塞杆(11)的拉杆板(6),所述拉杆板(6)上设有穿过导管(31)的拉杆(7),所述拉杆(7)的自由端设有杆头(71),所述杆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泽波,颜静,张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