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电子后视镜及ECU端技术_技高网

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电子后视镜及ECU端技术

技术编号:401027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电子后视镜及ECU端,其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应用于包括电子后视镜和图像采集装置的电子后视镜系统,包括控制端接收显示切换指令,并根据所述显示切换指令向所述电子后视镜发送控制指令;所述电子后视镜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执行视野切换,将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为图像采集模式;所述电子后视镜模式中所述电子后视镜显示第一区域视野;所述图像采集模式中所述电子后视镜显示第二区域视野,所述第二区域视野由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避免由于电子后视镜的监视器本身体积存在遮挡,导致被遮挡住的视野区域无法被驾驶用户准确捕捉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后视镜,特别涉及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电子后视镜及ecu端。


技术介绍

1、由于商用车的车辆结构构成导致驾驶员在车内的视野会被车体框架遮挡,产生较多的视野盲区,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间接视野装置来帮助驾驶员观察无法通过直接视野观察到的盲区,如gb15084、ece-r46法规中所定义的间接视野装置(包括传统视镜和电子视镜cms)功能便是为了在商用车驾驶过程中提供视野辅助。

2、电子后视镜为使用摄像机、电控单元和监视器系统实现的车用间接视野装置,可以降低整车行驶风阻从而降低油耗和电耗,更好的夜间和雨天视野能够更好的保障行车安全。

3、但电子后视镜的监视器的安装位置(尤其是商用车),虽然相比原有的光学后视镜会减小总的盲区视野,但是在车辆驾驶过程中还是会存在a柱和其他车身附件所导致的驾驶员直接视野盲区,以及电子后视镜的监视器本身体积存在遮挡,因此被遮挡住的视野区域无法被驾驶用户准确捕捉。

4、因此目前需要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避免由于a柱或其他车身附件导致视野盲区,降低盲区视野对驾驶员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由于a柱或其他车身附件导致视野盲区,被遮挡住的视野区域无法被驾驶用户准确捕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电子后视镜及ecu端,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通过设置于独立安装位置的摄像机、ecu和电子后视镜监视器,同时实现实现电子后视镜和透明a柱功能,避免由于透明a柱功能的监视器和电子后视镜监视器均布置在a立柱位置,使透明a柱功能和电子后视镜系统冲突的情况。

3、由于透明a柱功能和电子后视镜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条件比较类似,在硬件方面,透明a柱功能和电子后视镜系统均主要包括摄像机、ecu和监视器等电子组件,在软件方面,透明a柱功能和电子后视镜系统都主要采用功能相似的图像处理算法和类似的控制逻辑。

4、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于独立安装位置的摄像机,并在ecu端增加一路视频链路,在驾驶员人机交互界面增加一路选择控制按键,在ecu接收到驾驶员通过选择控制按键发送的显示切换指令时,将电子后视镜中原本的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为独立安装位置处摄像机采集到的透明a柱对应的视野,从而使电子后视镜系统整合透明a柱功能,使两套系统整合共用一个屏幕和ecu,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解决了两个系统抢占相同的车身布局位置的矛盾。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应用于包括电子后视镜和图像采集装置的电子后视镜系统,包括:

6、控制端接收显示切换指令,并根据显示切换指令向电子后视镜发送控制指令;

7、电子后视镜根据控制指令执行视野切换,将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为图像采集模式;

8、电子后视镜模式中电子后视镜显示第一区域视野;

9、图像采集模式中电子后视镜显示第二区域视野,第二区域视野由图像采集装置采集。

10、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设置图像采集装置及其对应的电子后视镜切换策略,实现一块电子后视镜根据用户使用场景需求切换为不同区域视野显示,避免由于电子后视镜的监视器本身体积存在遮挡,导致被遮挡住的视野区域无法被驾驶用户准确捕捉,同时设置切换方案减少了监视器的数量,降低了过多屏幕对驾驶员的干扰和驾驶员对监视器中目标物的理解难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视野包括classii区域视野、classiii区域视野和classiv区域视野中至少一个区域视野;

12、第二区域视野包括用户视角中被被a柱以及其他车身附件,如包括电子后视镜监视器和仪表台或其他车身突出物等对应的第一遮挡视野,或被a柱遮挡区域对应的第二遮挡视野中至少一个遮挡视野。

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在电子后视镜模式下显示常规电子后视镜视野,在图像采集模式下显示遮挡区域视野,避免同时显示两种视野或多块显示器显示两种视野等其余显示方案加深驾驶员对监视器中目标物的理解难度,提高用户驾驶便捷性和体验感。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预设安装位置,使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区域视野包括用户视角中透明a柱被电子后视镜遮挡区域对应的第三遮挡视野。

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利用电子后视镜的现有大部分组件,仅通过增加一个摄像机或调整现有摄像机的视野范围和观察方向,从而实现整合透明a柱的功能,相比同时安装两个独立的系统,在节省了整车应用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车内监视器的数量,降低了过多屏幕对驾驶员的干扰和驾驶员对目标物的理解难度。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装置包括classv区域摄像机、classvi区域摄像机和classv/vi区域摄像机中任一项;

17、classv区域摄像机用于采集classv区域图像;

18、classvi区域摄像机用于采集classvi区域图像;

19、classv/vi区域摄像机用于同时采集classv区域图像和classvi区域图像。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通过复用classv区域摄像机或classvi区域摄像机,在classv区域摄像机或classvi区域摄像机在完成现有采集图像任务情况下执行第二区域视野的图像采集,实现在不添加新独立图像采集装置的情况下进一步压缩产品硬件成本和多余硬件导致的风阻等问题。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端包括车辆电子控制系统;

22、车辆电子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图像输入端口和第二图像输入端口;

23、第一图像输入端口接收第一区域视野;

24、第二图像输入端口与图像采集装置通讯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区域视野。

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实现电子后视镜和图像埃及装置的控制端复用,降低了电子后视镜系统的整体硬件成本。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辆电子控制系统中包括第一isp和第二isp;

27、第一isp用于处理第一区域视野;

28、第二isp用于处理第二区域视野。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后视镜系统包括人机交互键;

30、人机交互件用于向控制端发送显示切换指令。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人机交互键包括车载电子人机交互按键、方向盘多功能按键、转向拨杆或其他靠近方向盘的驾驶员方便操作的人机交互键中至少一种。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人机交互键接收持续按压信号或持续触碰信号时,人机交互键处于第一状态,电子后视镜持续保持图像采集模式;

33、在人机交互键未接收持续按压信号或持续触碰信号时,人机交互键处于第二状态时,电子后视镜持续保持电子后视镜模式。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电子后视镜包括电子后视镜模式和图像采集模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电子后视镜和图像采集装置的电子后视镜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10.一种电子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包括电子后视镜模式和图像采集模式;

11.一种ECU端,其特征在于,所述ECU端与电子后视镜连接,所述ECU端根据接收到的显示切换指令控制所述电子后视镜执行视野切换,使所述电子后视镜由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至图像采集模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电子后视镜和图像采集装置的电子后视镜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视野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曹云飞陈文才杨鸿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映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