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2864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箱、第一门组、第二门组、过渡体,第一门组包括第一门机梁、第一列车门,第一门机梁可移动设置在顶箱内,第一列车门沿第一门机梁方向滑动设置,第二门组包括第二门机梁、第二列车门,第二门机梁可移动设置在顶箱内,第二列车门沿第二门机梁方向滑动设置,过渡体滑动设置在第一门组和第二门组之间,过渡体上设置有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第一列车门嵌装在第一过渡槽内,第二列车门嵌装在第二过渡槽内,可以调整列车门的位置、调整列车门的宽度、调整相邻列车门之间的间距,使列车门可以对齐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站台门是应用于轨道交通的重要设备,把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相互隔离开,防止人员跌落轨道发生意外事故,确保乘客的安全,列车到达时,通过开关站台门让乘客上下列车,相同型号列车的列车门之间的间距和列车门的宽度是一定的,但是不同型号列车的列车门之间的间距和列车门的宽度是不同的,所以目前一种站台门只能适用于一种型号的列车,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级轨道交通之间跨线运营是互联互通的重要运营场景,该场景需解决多种车型贯通运营模式下各类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对于不同型号的列车,列车门之间的间距和列车门的宽度是不同的,目前的站台门无法适应不同型号列车的使用需求,因此,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实现不同层级轨道交通之间跨线运营,可以调整列车门的位置、调整列车门的宽度、调整相邻列车门之间的间距,使列车门可以对齐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而且列车门打开的宽度也与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打开的宽度一样,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列车。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包括:顶箱、第一门组、第二门组和过渡体,所述第一门组包括第一门机梁和第一列车门,所述第一门机梁可移动设置在所述顶箱内,所述第一列车门安装在所述第一门机梁,所述第二门组包括第二门机梁和第二列车门,所述第二门机梁可移动设置在所述顶箱内,所述第二列车门安装在所述第二门机梁,所述过渡体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门组和所述第二门组之间,所述过渡体上设置有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所述第一列车门与所述第一过渡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列车门与所述第二过渡槽滑动连接。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列车门和所述第二列车门的侧面设置有拖钩,所述过渡体在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所述第二过渡槽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拖钩配合的挡板。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体的下方设置有门槛,所述门槛上开设有第一导轨,所述过渡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箱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轨,所述过渡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过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槽的后方使所述第二列车门和所述第一列车门不在同一竖直平面上避免碰撞。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箱上连接有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门机梁与所述第一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一丝杆移动,所述第二门机梁与所述第二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二丝杆移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通过电机驱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箱内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前方,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长度小于第二固定块的长度使所述第一门机梁和所述第二门机梁位置错开避免移动时相互碰撞。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所述第一门机梁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上安装有第三滑轮,所述第三滑轮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导轨,所述第二门机梁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上安装有第四滑轮,所述第四滑轮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导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轨设置在所述第四导轨的上方,所述第一延伸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延伸杆的上方,所述第一延伸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杆的长度。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门机梁上设置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一列车门与所述第三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三丝杆移动,所述第二门机梁上设置有第四丝杆,所述第二列车门与所述第四丝杆连接沿所述第四丝杆移动。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步骤一:在列车进站前检测即将进站的列车车型、编组信息并向站台门控制系统发送;

15、步骤二:根据即将进站的列车车型、编组信息,移动所述第一门组和所述第二门组,把所述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移动至与进站的列车车门对齐的位置;

16、步骤三:通过提示装置提示乘客候车、告知乘客候车区域和上下车位置;

17、步骤四:列车进站停稳后,向站台门发送开门命令,打开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

18、步骤五:待乘客上下车结束后,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关闭,然后站台门进行障碍物探测,探测到有障碍物后进行报警,待工作人员确认处理,探测到无障碍物后向站台门发出锁紧命令,列车启动驶离站台。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提示装置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列车门、所述第二列车门、所述过渡体上,实时播报列车进站时间、列车开往站点、乘客候车区域、上下车注意事项信息

20、实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1、本专利技术第一门机梁和第二门机梁可移动设置在顶箱内,使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的位置随着第一门机梁和第二门机梁移动,在与不同型号列车进行配合使用时,可以使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的位置对准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方便乘客上下列车,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嵌装在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内,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打开后就会沿着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移动,通过调整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在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的移动距离,就可以调整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打开后的宽度,从而适应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打开时的宽度,而第一门机梁和第二门机梁在移动时也可以带动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在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内移动,因为第一过渡槽和第二过渡槽都设置在过渡体上,当第一门机梁和第二门机梁相向移动时,就可以缩短相邻的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之间的间距,来适应不同型号的车型,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的位置、宽度和相邻的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之间的间距,使第一列车门和第二列车门可以对齐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而且列车门打开的宽度也可以调整至和不同型号列车的车门打开的宽度一样,这样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列车,方便不同列车的跨线运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车门和所述第二列车门的侧面设置有拖钩,所述过渡体在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所述第二过渡槽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拖钩配合的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体的下方设置有门槛,所述门槛上开设有第一导轨,所述过渡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轨,所述过渡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槽的后方使所述第二列车门和所述第一列车门不在同一竖直平面上避免碰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上连接有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门机梁与所述第一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一丝杆移动,所述第二门机梁与所述第二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二丝杆移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通过电机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内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前方,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长度小于第二固定块的长度使所述第一门机梁和所述第二门机梁位置错开避免移动时相互碰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所述第一门机梁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上安装有第三滑轮,所述第三滑轮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导轨,所述第二门机梁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上安装有第四滑轮,所述第四滑轮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导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轨设置在所述第四导轨的上方,所述第一延伸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延伸杆的上方,所述第一延伸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杆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机梁上设置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一列车门与所述第三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三丝杆移动,所述第二门机梁上设置有第四丝杆,所述第二列车门与所述第四丝杆连接沿所述第四丝杆移动。

11.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装置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列车门、所述第二列车门、所述过渡体上,实时播报列车进站时间、列车开往站点、乘客候车区域、上下车注意事项信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车门和所述第二列车门的侧面设置有拖钩,所述过渡体在所述第一过渡槽和所述第二过渡槽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拖钩配合的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体的下方设置有门槛,所述门槛上开设有第一导轨,所述过渡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轨,所述过渡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槽的后方使所述第二列车门和所述第一列车门不在同一竖直平面上避免碰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上连接有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门机梁与所述第一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一丝杆移动,所述第二门机梁与所述第二丝杆连接沿所述第二丝杆移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通过电机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适应站台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箱内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丝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东山饶美婉贺利工梁恒诺林斌刘鑫美林珊徐思亮李国林尧珊珊李海军孙元广谢文冠彭建涛黎子然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