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97829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包括冲击试验台架、被测减速箱、差速器、气缸系统、冲击加载臂及控制系统,冲击加载臂底部固定在气缸系统的输出端,冲击加载臂顶部固定在被测减速箱的输入端,并通过减速箱输入轴锁止工装固定;扭矩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一侧固定在气缸系统的输出端,另一侧固定在冲击加载臂上;控制系统通过气动软管与气缸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扭矩传感器信号传输线及位移传感器信号传输线与气缸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本申请可同时对最多三台被测减速箱进行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有效提高了试验效率;2、试验能耗低,极大的降低了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驱动减速箱,特别涉及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1、新能源汽车是具有新技术、新结构及新技术原理的先进的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减速箱差速器是动力总成的关键零部件,它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在转弯过程的能够正常的运行,它的性能是对整车的性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差速器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当中。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也越来越多。而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感。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厂家,对于电驱动及减速箱的开发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的动力总成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开发的周期短,需要验证的数量也比较多。所以,电驱动的设计和验证的要求就相当的严苛。而在电驱动减速箱的诸多耐久验证中,对交变载荷的扭矩冲击耐久的验证,是最为关键的。

2、但是,现有技术中,对减速箱交变扭矩冲击耐久需要三电机台架进行验证。但是,三电机台架的存在以下问题:1、仅针对差速器冲击试验;2、不适用于减速箱总成;3、一台三电机台架同一时间段只能进行一台减速箱的冲击耐久试验;;4、安装调试复杂;5、运行成本高昂。因此,现有技术难以同时满足堕胎减速箱冲击耐久试验的需求。

3、因此,提供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及其试验方法,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2、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

3、包括台架基座、冲击试验台架、减速箱固定支座、差速器固定支座、被测减速箱、差速器、气缸固定支座、气缸系统、冲击加载臂、扭矩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及控制系统;所述冲击试验台架固定在所述台架基座上方;所述减速箱固定支座及差速器固定支座均固定在所述冲击试验台架上方;所述被测减速箱底部固定在所述减速箱固定支座上,且所述被测减速箱的输入轴上设有减速箱输入轴锁止工装;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被测减速箱的输出端齿轮连接,所述差速器的输出端设有差速器锁止工装,所述差速器通过所述差速器锁止工装与所述差速器固定支座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固定支座固定在所述台架基座上;所述气缸系统固定在所述气缸固定支座上;所述冲击加载臂中部设有若干调节孔,所述冲击加载臂底部固定在所述气缸系统的输出端,所述冲击加载臂顶部固定在所述被测减速箱的输入端,并通过所述减速箱输入轴锁止工装固定;所述扭矩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一侧固定在所述气缸系统的输出端,另一侧固定在所述冲击加载臂上;所述控制系统上连接有气动软管、扭矩传感器信号传输线及位移传感器信号传输线,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气动软管与所述气缸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扭矩传感器信号传输线及位移传感器信号传输线与所述气缸系统的输出端连接。

4、一方面,提供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

5、进一步地,包括以下步骤:

6、s100.试验的准备;

7、s200.扭矩冲击耐久工况试验;

8、s300.连续冲击工况试验;

9、s400.结束。

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试验的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11、s110.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的安装;

12、s120.线路的连接;

13、s130.气缸系统作用力的调试;

14、s140.气缸系统作用频率的调试。

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10.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

16、s111.将被测减速箱通过减速箱固定支座依次安装在冲击试验台架上;

17、s112.将被测减速箱的输入端通过减速箱输入轴锁止工装与冲击加载臂连接;

18、s113.将差速器通过差速器固定支座依次安装在冲击试验台架上;

19、s114.根据需求将气缸系统的输出端连接在相应的调节孔上;

20、s115.将气缸系统通过气缸固定支座固定在台架基座上。

2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20.线路的连接”包括以下步骤:

22、s121.通过气动软管将气缸系统与控制系统连接;

23、s122.通过扭矩传感器信号传输线将扭矩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连接。

2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30.气缸系统作用力的调试”包括以下步骤:

25、s131.通过控制系统调节气缸系统的通气流量以调节气缸系统输出端作用在冲击加载臂上的作用力矩。

2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40.气缸系统作用频率的调试”包括以下步骤:

27、s141.通过控制系统调节气缸系统的通气流量的频率以调节气缸系统输出端作用在冲击加载臂上的频率。

2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扭矩冲击耐久工况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29、s201.通过控制系统设置冲击耐久的次数;

30、s202.通过控制系统设置运行时间;

31、s203.开始运行;

32、s204.记录位移传感器监控到的实时位移;

33、s205.在位移传感器上设置报警装置;

34、s206.通过控制系统设置停机监控值为1.2s;

35、s207.当监控到的实时位移超过设定值,且停机监控值超过1.2s,触发报警,控制系统控制停止试验。

3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00.连续冲击工况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37、s301.将气缸系统的气缸在平衡位置作为起始点,气缸向前加载扭矩达到最大正向冲击扭矩为第一最大点,气缸向后加载扭矩达到最大反向冲击扭矩为第二最大点,再返回至起始点,作为一个冲击工况;

38、s302.将上述步骤的循环工况在控制系统中设定运行次数;

39、s303.当达到目标次数或因被测减速箱失效,触发报警从而终止试验。

4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1、通过本申请可同时对最多三台被测减速箱进行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有效提高了试验效率;2、试验能耗低,极大的降低了试验成本;3、生产制造成本低,适用性广,适合推广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基座(1),

2.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试验的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0.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0.线路的连接”包括以下步骤: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30.气缸系统(10)作用力的调试”包括以下步骤: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40.气缸系统(10)作用频率的调试”包括以下步骤: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扭矩冲击耐久工况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0.连续冲击工况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基座(1),

2.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试验的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0.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耐久装置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并行式电驱动减速箱扭矩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询袁菲菲顾纬国朱丽丹徐刚
申请(专利权)人: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