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591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3:5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所述车身组件包括:第一轮罩边梁,第一轮罩边梁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轮罩边梁,第二轮罩边梁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连接横梁,连接横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梁,第一连接梁设置于连接横梁上,且第一连接梁的自由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梁,第二连接梁设置于连接横梁上,且第二连接梁的自由端与第四连接部连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确保驾乘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在新车碰撞测试评价中,25%的偏置碰撞是一个极其严苛的试验工况,市场车辆应对策略主要将边梁与前防撞梁进行连接以提高吸能效果,而边梁在碰撞过程中依然受到侧向碰撞压力而产生结构失效的问题,使车辆a柱承受较大碰撞力,因此,为了减少a柱变形,需要在a柱内部增加较为复杂的结构加强件,但a柱内部结构复杂导致工艺性差,往往在碰撞过程中易出现焊点、二保焊等连接失效问题,从而导致汽车变形严重,驾乘人员受伤害机率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确保驾乘人员安全。

2、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包括:第一轮罩边梁,所述第一轮罩边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轮罩边梁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轮罩边梁,所述第二轮罩边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轮罩边梁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设置于所述连接横梁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设置于所述连接横梁上,且所述第二连接梁的自由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

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具有连接横梁、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连接横梁能够与第一轮罩边梁和第二轮罩边梁连接,第一连接梁能够与第一轮罩边梁和连接横梁连接,第二连接梁能够与第二轮罩边梁和连接横梁连接,从而为车辆提供侧向支撑及碰撞能力传递路径,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提高车身组件的结构强度,减少车辆a柱的形变量,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自由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轮罩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连接梁的自由端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轮罩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

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三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四安装孔。

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横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厚度和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厚度。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夹角为α1且满足:30°≤α1≤50°,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夹角为α2且满足:30°≤α2≤50°。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减震器塔座,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第二减震器塔座,所述第二减震器塔座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塔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塔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减震器塔座可拆卸连接。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连接横梁的一端贴合设置;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顶板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自由端且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塔座可拆卸连接。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连接横梁的另一端贴合设置;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顶板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的自由端且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第二减震器塔座可拆卸连接。

13、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

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因此该车辆在发生正碰或者侧碰时,车身组件可以为车辆提供侧向支撑及碰撞能力传递路径,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减少车辆a柱的形变量,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15、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自由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轮罩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三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四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厚度和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夹角为α1且满足:30°≤α1≤50°,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夹角为α2且满足:30°≤α2≤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减震器塔座,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第二减震器塔座,所述第二减震器塔座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塔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自由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轮罩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四连接部正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第三安装孔螺栓连接的第四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连接横梁的连接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李华伟吕占李桂鹏王世文余超凡李沛阜刘星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智能汽车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