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踏板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8747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踏板结构及车辆,包括:踏板本体和底座,踏板本体的一端可摆动的安装在底座上,且踏板本体可相对底座下踏和复位;踏杆和踏板复位结构,踏板复位结构安装在底座上;踏杆支撑在踏板本体和踏板复位结构之间,踏板复位结构用于通过踏杆推动踏板本体复位;踏杆上设有限位块,底座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限位块能够分别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以限制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限位块上设有缓冲件,缓冲件用于减缓限位块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时的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踏板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载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踏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整车性能有了更高要求,其中车辆的
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
的缩写,即噪声

振动与声振粗糙度
)
性能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广泛关注的指标

[0003]踏板作为控制车速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在汽车驾驶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

现有汽车踏板包括悬挂式踏板和地板式踏板,为提高驾驶舒适度,高端汽车产业多采用地板式踏板

传统地板式踏板的底座和踏板之间通常由踏杆进行支撑连接,为获取更好的刚度和强度,踏杆和底座多采用增强性塑料制成,进而在地板式踏板下踏或复位过程中,踏杆与底座之间发生容易发生碰撞产生噪声或振动,降低了车辆的
NVH
性能,极大影响驾驶人员的操控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踏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板式踏板的踏杆与底座之间碰撞,从而产生噪音或振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踏板结构,包括:
[0007]踏板本体和底座,所述踏板本体的一端可摆动的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踏板本体可相对所述底座下踏和复位
[0008]踏杆和踏板复位结构,所述踏板复位结构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踏杆支撑在所述踏板本体和所述踏板复位结构之间,所述踏板复位结构用于通过所述踏杆推动所述踏板本体复位;
[0009]所述踏杆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限位块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
[0010]所述限位块上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减缓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时的碰撞

[00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限位块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配合,限制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的同时,防止踏杆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使脱离底座;在限位块上设置有缓冲件,缓冲件能够减缓限位块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时的碰撞,降低踏板本体下踏或复位时的撞击噪音及振动,提高驾驶者的操控舒适性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内形成有腔体结构,所述限位块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均位于所述腔体结构内

[00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腔体结构的保护,防止异物意外落入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影响踏板本体的下踏或复位的准确性,提高行驶安全性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位于所述腔体结构的顶部;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且可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移动

[00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限制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分别为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

[00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有利于利用限位块与凸台的配合,提高限位块限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018]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包覆在所述限位块上,以减缓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时的碰撞

[00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缓冲件保护限位块的同时,降低踏板本体下踏或复位时的撞击噪音,提高驾驶者的操控舒适性

[002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包括卡接柱

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所述卡接柱固定在所述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之间,且所述卡接柱

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整体呈工字形设置;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卡接口;所述卡接柱卡接在所述卡接口内,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所述工字形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过盈配合

[00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得缓冲件能够牢固的安装在限位块上,且便于缓冲件的快速拆装

[0022]进一步的,所述踏板复位结构位于所述腔体结构内,所述腔体结构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踏杆穿过所述通孔,并支撑在所述踏板本体和所述踏板复位结构之间

[002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腔体结构的保护,避免使用过程中损坏踏板复位结构,或者异物意外落入踏板复位结构,影响踏板本体的下踏或复位,提高行驶安全性

[0024]进一步的,所述踏板复位结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具有使所述踏板本体相对所述底座复位的趋势

[002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得踏板本体下踏后能够回弹复位

[0026]进一步的,所述踏板复位结构还包括摆杆

转轴和支撑座,所述摆杆的一端通过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腔体结构内,所述支撑座固定在所述腔体结构内,所述弹性件支撑在所述摆杆和所述支撑座之间;所述踏杆的一端与所述摆杆的另一端连接

[002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限制踏杆移动路径,防止踏杆向上或向下移动时错位

[0028]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的踏板结构,所述踏板结构安装在所述车体内

[002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提高车辆的
NVH
性能及驾驶员操作舒适性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1](1)
本技术在踏杆上设有限位块,踏板本体下踏过程中,踏杆上的限位块向下移动并与第一限位结构相抵接,限制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踏板本体复位过程中,踏杆上的限位块向上移动并与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限制踏板本体的复位行程;本技术通过限位块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配合,限制踏板本体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的同
时,防止踏杆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使脱离底座;
[0032](2)
本技术在限位块上设置有缓冲件,缓冲件能够减缓限位块与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接时的碰撞,降低踏板本体下踏或复位时的撞击噪音,提高驾驶者的操控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技术的踏板本体下踏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技术的踏杆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图3中沿
A

A
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本体
(1)
和底座
(2)
,所述踏板本体
(1)
的一端可摆动的安装在所述底座
(2)
上,且所述踏板本体
(1)
可相对所述底座
(2)
下踏和复位;踏杆
(3)
和踏板复位结构
(4)
,所述踏板复位结构
(4)
安装在所述底座
(2)
上;所述踏杆
(3)
支撑在所述踏板本体
(1)
和所述踏板复位结构
(4)
之间,所述踏板复位结构
(4)
用于通过所述踏杆
(3)
推动所述踏板本体
(1)
复位;所述踏杆
(3)
上设有限位块
(31)
,所述底座
(2)
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第二限位结构
(22)
,所述限位块
(31)
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踏板本体
(1)
的下踏行程和复位行程;所述限位块
(31)
上设有缓冲件
(5)
,所述缓冲件
(5)
用于减缓所述限位块
(31)
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相抵接时的碰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
(2)
内形成有腔体结构
(23)
,所述限位块
(31)、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均位于所述腔体结构
(23)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位于所述腔体结构
(23)
的底部,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位于所述腔体结构
(23)
的顶部;所述限位块
(31)
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之间,且可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之间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22)
分别为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
(5)
包覆在所述限位块
(31)
上,以减缓所述限位块
(31)
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2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旭川陈高学曾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