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及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撞缓冲吸能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及设计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吸能盒是汽车重要的安全配件之一,连接于防撞梁与纵梁之间,目前市面上该零件通常由钢板冲压成型,形状为平板型
。
[0003]但是现有的吸能盒存在以下缺点:工艺繁琐,安装费时,影响整车装配时间;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杠受力会通过连接件传递给纵梁,造成车身纵梁变形,难以修复
。
因此,目前亟需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有效吸收车辆碰撞对纵梁的能量的汽车吸能盒结构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及设计方法,该吸能盒具有结构简单
、
吸能效果良好的特点,且该吸能盒结构可采用完全参数化设计,使得设计难度大幅度降低
。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所述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溃缩部以及连接于车辆防撞梁与纵梁之间的外框,所述溃缩部设置在所述外框内;所述外框包括前安装板以及后安装板,所述溃缩部的前侧与所述前安装板连接,所述溃缩部的后侧与所述后安装板连接;所述溃缩部包括
N
个溃缩单元,每个溃缩单元包括第一溃缩件以及第二溃缩件,所述第一溃缩件与所述第二溃缩件交叉连接,且交叉角与所述前安装板以及所述后安装板相对,所述
N
个溃缩单元从所述前安装板到所述后安装板横向堆叠连接,
N
大于或等于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部包括3个溃缩单元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
N
个溃缩单元的交叉角的角度均在
90
~
120
度之间
。4.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盒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吸能盒为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根据车辆的预设布置需求,确定吸能盒的设定长度
、
横向宽度
、
所述吸能盒的前安装板的高度以及所述吸能盒的后安装板的设定高度,并执行以下设计步骤:根据所述横向宽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设定高度
、
预设第一溃缩单元交叉角的角度以及预设第一计算模型,确定出所述吸能盒中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根据所述设定长度
、
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设定高度以及预设第二计算模型,确定出所述吸能盒的后安装板的第一计算高度;若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为所述吸能盒的目标长度,所述吸能盒的后安装板的第一计算高度为所述后安装板的目标高度,并根据所述目标长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横向宽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目标高度以及所述预设第一溃缩单元交叉角的角度,对所述吸能盒进行设计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若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长度,则根据所述后安装板的第一计算高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设定高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所述设定长度
、
预设第二溃缩单元交叉角的角度以及所述预设第一计算模型,确定出所述吸能盒中第二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根据所述设定长度
、
所述第二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设定高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第一计算高度以及预设第二计算模型,确定出所述吸能盒的后安装板的第二计算高度;若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与所述第二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溃缩单元的计算长度为所述吸能盒的目标长度,所述吸能盒的后安装板的第一计算高度为所述后安装板的目标高度,并根据所述目标长度
、
所述前安装板的高度
、
横向宽度
、
所述后安装板的目标高度以及所述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香,黄伟,蒋振,阳凤生,张萍,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