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762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包括上建舷侧外板和舷墙板,所述舷墙板设置于主甲板的舷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连接于上层建筑靠近所述舷墙板的一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与所述舷墙板之间形成有隔断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船舶结构的
,尤其涉及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而言,如图1所示,传统船舶主甲板
01
的上层建筑
02
靠近舷墙板
03
的一侧连接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2
,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2
与舷墙板
03
的过渡结构中,舷墙板
03
上缘结构件
(
扁铁或型钢等
)
不间断地延伸到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2
的顶侧,使得尾部舷墙板
03
与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2
结构形成一体

然而,该过渡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当船体承受中拱或中垂弯矩时,在上层建筑
02
起始或终止端处,由于上层建筑
02
的纵向结构突然消失,会导致上层建筑
02
端壁处纵向构件的总纵弯曲应力突然增大,因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2
与舷墙板
03
板相连,导致此时舷墙板
03(
含舷墙板上缘结构件
)
实际上也参与了总纵强度,同时由于舷墙板上缘结构件离中和轴最远,从而导致该处舷墙板
03
和舷墙板上缘结构件的局部应力过高而容易被破坏

为了克服该缺陷,现有船舶设计时,需要对舷墙板
03/>做结构加强,而加强舷墙板
03
的结构一般为增加舷墙板
03
板厚或增加加强筋的尺寸

数量等方式,此种方式除了会增加耗材,导致船舶增重外的问题外,还会存在由于过渡区域空间有限而导致的加强筋焊接施工难度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包括上建舷侧外板和舷墙板,所述舷墙板设置于主甲板的舷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连接于上层建筑靠近所述舷墙板的一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与所述舷墙板之间形成有隔断间隙

[0006]可选的,所述上建舷侧外板的宽度在1~3个肋距之间

[0007]可选的,所述上建舷侧外板的宽度为两个肋距

[0008]可选的,所述上建舷侧外板的上边缘为自所述上层建筑侧向所述隔断间隙侧逐渐降低的弧形边缘,且所述上建舷侧外板靠近所述舷墙板的一侧与所述舷墙板等高

[0009]可选的,所述隔断间隙的宽度为
5cm
以上

[0010]可选的,所述主甲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隔断间隙中的填充构件,通过所述填充构件填充所述隔断间隙,使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所述填充构件以及所述舷墙板的外壁面衔接形成完整的连续表面

[0011]可选的,所述填充构件为可弹性伸缩的弹性件

[0012]可选的,所述填充构件包括外观膜和内撑组件,所述内撑组件固定于所述主甲板上,所述外观膜包覆于所述内撑组件外,所述外观膜以及所述内撑组件均具有弹性变形能
力,基于所述内撑组件的弹性变形能力适应所述隔断间隙的宽度的变化,基于所述外观膜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其自身始终保持张紧;通过所述内撑组件撑起所述外观膜使所述外观膜的外表面始终与所述上建舷侧外板以及所述舷墙板的外壁面平齐

[0013]可选的,所述外观膜包括柔性膜片和若干张紧拉簧,所述张紧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柔性膜片的两对立侧,使得所述外观膜构成具有弹性变形能力且能够套设于所述内撑组件外部的回形结构

[0014]可选的,所述内撑组件包括主支撑杆

顶出弹簧以及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主甲板上,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所述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所述顶出弹簧连接,通过所述顶出弹簧将两侧的所述支撑板撑开,通过所述支撑板撑开所述外观膜,使得所述外观膜的外壁面能够与所述上建舷侧外板以及所述舷墙板的外壁面衔接

[001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在上建舷侧外板与舷墙板之间设置隔断间隙,即上建舷侧外板与舷墙板不相连,使得上建舷侧外板不会将力传递到舷墙板上,舷墙板不参与总纵弯曲,即舷墙板不承担总纵弯曲应力,总体上降低了舷墙板结构的应力,故而无需特意加强舷墙板强度,可减少舷墙板的建造耗材以及降低船舶的总重量,同时避免为舷墙板增加加强筋而导致的施工难度增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为传统的船舶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上建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
A
区域的放大图;
[002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填充构件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填充构件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中
B
区域的放大图;
[002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填充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1中:
[0025]01、
主甲板;
02、
上层建筑;
03、
舷墙板;
04、
上层建筑舷侧外板;
[0026]图2‑7中:
[0027]1、
主甲板;
2、
上层建筑;
3、
舷墙板;
4、
上建舷侧外板;
5、
隔断间隙;
6、
填充构件;
61、
外观膜;
611、
柔性膜片;
612、
张紧拉簧;
62、
内撑组件;
621、
主支撑杆;
622、
顶出弹簧;
623、
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

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建舷侧外板
(4)
和舷墙板
(3)
,所述舷墙板
(3)
设置于主甲板
(1)
的舷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连接于上层建筑
(2)
靠近所述舷墙板
(3)
的一侧,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与所述舷墙板
(3)
之间形成有隔断间隙
(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的宽度在1~3个肋距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的宽度为两个肋距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的上边缘为自所述上层建筑
(2)
侧向所述隔断间隙
(5)
侧逐渐降低的弧形边缘,且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靠近所述舷墙板
(3)
的一侧与所述舷墙板
(3)
等高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间隙
(5)
的宽度为
5cm
以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甲板
(1)
上设置有位于所述隔断间隙
(5)
中的填充构件
(6)
,通过所述填充构件
(6)
填充所述隔断间隙
(5)
,使所述上建舷侧外板
(4)、
所述填充构件
(6)
以及所述舷墙板
(3)
的外壁面衔接形成完整的连续表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构件
(6)
为可弹性伸缩的弹性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层建筑舷侧外板与舷墙板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构件
(6)
包括外观膜
(61)
和内撑组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罗青叶灼梅周宏敏朱成平肖立军罗秋珍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