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627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通过性能和乐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其中
SSV(Side by Side Vehicle)

UTV(Utility Vehicle)
这两类全地形车具有半封闭驾驶室

[0003]全地形车一般包括车架

车身覆盖件

发动机和前后轮等组件或零件

全地形车的座椅组件为车内的乘员提供乘坐空间

部分全地形车座椅组件的设置虽然能够满足乘坐的要求,但是却无法满足后排乘员对乘坐视野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座椅组件能够扩展后排乘员的视野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

驱动系统

传动组件

行走组件和座椅组件,车架至少部分围绕形成第一乘员舱和第二乘员舱,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设于车架内,传动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驱动系统,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传动组件,座椅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座椅组件包括设于第一乘员舱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及设于第二乘员舱的第三座椅和第四座椅;设置第一座椅的中心与第二座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中心距,设置第三座椅的中心与第四座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中心距,第一中心距大于第二中心距,第一中心距与第二中心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8mm
且小于等于
12mm。
[0006]进一步地,第一中心距与第二中心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9mm
且小于等于
11mm。
[0007]进一步地,第一中心距大于等于
495mm
且小于等于
745mm
,第二中心距大于等于
485mm
且小于等于
735mm。
[0008]进一步地,设置第一座椅与第二座椅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设置第三座椅与第四座椅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0009]进一步地,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8mm
且小于等于
12mm。
[0010]进一步地,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9mm
且小于等于
11mm。
[0011]进一步地,第一间距大于等于
104mm
且小于等于
156mm
,第二间距大于等于
96mm
且小于等于
144mm。
[0012]进一步地,第一座椅的中心

第二座椅的中心

第三座椅的中心及第四座椅的中心基本处于一个水平面内

[0013]进一步地,第一座椅的中心的高度与第二座椅的中心的高度基本相等,第三座椅的中心的高度与第四座椅的中心的高度基本相等,第三座椅的中心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座椅的中心的高度

[0014]进一步地,全地形车还包括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包括车顶棚;第一座椅的中心到顶棚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三座椅的中心到顶棚的距离

[0015]本申请通过设置后排座椅之间的中心距小于前排座椅之间的中心距,保证了后排乘员的乘坐视野,提供了后排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变速组件与冷却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与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电气线束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顶棚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车顶棚中第一顶棚的剖视图;
[0023]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车顶棚中第二顶棚的剖视图;
[0024]图9为图6中
A
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5]图
10
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的侧视示意图;
[0026]图
11
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脚踏板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
12
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与脚踏板的剖视示意图;
[0028]图
13
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座椅组件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30]图1示出了一种全地形车
100。
全地形车
100
包括车架
11、
车身覆盖件
12、
座椅组件
13、
驱动系统
14、
传动组件
15
和行走组件
16。
为了清楚地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

后侧

左侧

右侧

上侧和下侧

其中车架
11
用于构成全地形车
100
的主体框架,其他系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车架
11
,车架
11
构成第一乘员舱
111
和第二乘员舱
112。
车身覆盖件
12
设于车架
11
的外侧,用于覆盖大部分的车架
11。
座椅组件
13
连接至车架
11
,用于供驾驶者和乘客乘坐

驱动系统
14
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
11
,用于为全地形车
100
提供驱动力

传动组件
15
与驱动系统
14
传动连接并用于传动组件接收驱动系统
14
输出的驱动力

行走组件
16
至少部分设于车架
11
下方,行走组件
16
直接或间接地接受驱动系统
14
输出的驱动力并带动全地形车
100
行走

行走组件
16
包括设于全地形车
100
前部的第一行走组件
161
和后部的第二行走组件
162。...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至少部分围绕形成第一乘员舱和第二乘员舱;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车架内;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驱动系统;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传动组件;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所述座椅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乘员舱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及设于所述第二乘员舱的第三座椅和第四座椅;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第一座椅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座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中心距,设置所述第三座椅的中心与第四座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中心距,所述第一中心距大于所述第二中心距,所述第一中心距与所述第二中心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8mm
且小于等于
12mm。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距与所述第二中心距的差值大于等于
9mm
且小于等于
11m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距大于等于
495mm
且小于等于
745mm
,所述第二中心距大于等于
485mm
且小于等于
735mm。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第一座椅与所述第二座椅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设置所述第三座椅与所述第四座椅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贻斌许晟铭陈浩磊张龙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