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5740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该碰撞支架设置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所述碰撞支架的一侧与副车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碰撞支架的另一侧与电池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碰撞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相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一般是通过螺栓与下车体连接,往往连接点因接触面积,车体结构等刚度严重不足,需要补充附带支架增加受力面积或是连接点,从而满足其刚度需求

[0003]在汽车领域中,由于整车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铝合金在乘用车领域应用也逐渐增加,目前底盘零件如副车架

控制臂

连接杆等下车体零件均采用较轻的铝合金产品,但基于部件价值,需要碰撞力传递到电池骨架从而保证副车架与车身一体铸铝结构连接点不失效,当新车型开发,在满足接附点刚度,又需满足碰撞传递时,导致零件数量增加,带来整车重量及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碰撞支架,通过采用一个零部件,既能够提升接附点刚度,又能满足碰撞力的传递,且减小对零部件的损伤;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碰撞支架,所述碰撞支架设置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所述碰撞支架的一侧与副车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碰撞支架的另一侧与电池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碰撞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相接

[000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设置碰撞支架,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之间形成间隙,使在受到碰撞力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且使碰撞时的接触面更大,能够更好的传递碰撞力,并减小对碰撞支架的损伤;同时,通过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连接,能够提高接附点刚度

[0008]进一步,所述支架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交叉设置

[000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提升支架本体的结构强度,并形成更多的传力路径

[0010]进一步,所述连接边包括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边倾斜连接在支架本体的另一侧

[00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有利于在碰撞时,使支架本体的两侧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的接触面积更大

[0012]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角度为
94

96
°

[00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副车间在碰撞时,与支架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碰撞支架与电池盒的接触面积相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上均具有连接耳

[00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用于提升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的连接刚度

[0016]进一步,所述支架本体上具有标识

[00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便于碰撞支架的安装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隙宽度范围1‑
5mm
,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范围为1‑
5mm。
[00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降低因间隙过大造成碰撞支架更大的损伤,同时,避免间隙过小,造成不能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

[0020]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所述的碰撞支架

[0021]采用上述方案的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
通过在副车间和电池盒之间采用本申请的碰撞支架,既能够提升与副车间和电池盒连接处的接附点刚度,又能满足碰撞力的传递,同时还能减小对零部件的损伤;
[0023]2.
碰撞支架通过采用“田”形的结构,能够提升碰撞支架的本体刚度以及增加传力路径,有利于减小对碰撞支架的损伤,同时,支架本体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之间具有间隙,能够在碰撞时,进一步吸收碰撞力,使碰撞时,副车架的碰撞力既能够通过碰撞支架传递到电池盒上,且又能降低碰撞力

附图说明
[0024]本申请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25]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6]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在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0]主要元件说明:
[0031]1、
电池盒;
2、
副车架;
3、
碰撞支架;
31、
支架本体;
311、
第一加强件;
312、
第二加强件;
32、
第二连接边;
33、
第一连接边;
34、
连接耳;
35、
标识;
4、
第一间隙;
5、
第二间隙;
6、
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3]本技术实施例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的具体含义,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

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

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

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5]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碰撞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碰撞支架,所述碰撞支架
(3)
设置在副车架
(2)
和电池盒
(1)
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
(3)
的一侧与副车架
(2)
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4)
,所述碰撞支架
(3)
的另一侧与电池盒
(1)
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5)
,所述碰撞支架
(3)
包括支架本体
(31)
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
(31)
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
(2)
以及电池盒
(1)
相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
(31)
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
(311)
和第二加强件
(312)
,所述第一加强件
(311)
和第二加强件
(312)
交叉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边包括第一连接边
(3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先川罗家韦周艳段志春栾爱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