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306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包括车体,车体两侧对应地设有若干行星履带轮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履带车
,尤其涉及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


技术介绍

[0002]履带车具有牵引力大

接地比压低

稳定性好

越野性能好

爬坡能力强等优点,常被应用于军事

消防等多个领域

[0003]譬如公开号
CN112373587A
的一种适应全地形减震履带车底盘和具有其的履带车,所述履带车底盘包括车体

轮架

减震装置和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轮

驱动轴

调整轮组

驱动轮与车体两侧前后四个电机相连并与轮架相连,特殊设计使其既能作为主动齿轮又能作为从动齿轮,且工作时若某一电机失灵能立刻转换,原从动齿轮变主动齿轮继续工作,保证任何情况下底盘均能正常工作

调整轮组固连在轮架上既能承重又能托住张紧履带,通过对轮组的调整可以改变其越障倾角增加越障能力

减震系统为拉簧通过轮架与调整轮组的承重轮相连,道路崎岖不平时或越障时,承重轮带动其上的小轮架运动使拉簧受拉能起到极佳的减震效果

同时拉簧

承重轮位置可调,可进一步增加越障能力实现全地形探索

本履带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减震效果好能适应全地形,使用寿命长稳定性高,应用范围极广
>。
但当前的履带车多为陆地上行进的履带车,不能在水上行进,鉴于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以保证履带车在水中或陆地均能正常行进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两侧对应地设有若干行星履带轮机构

用于驱动行星履带轮机构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车体上还设有用以控制驱动组件的控制端,每一所述行星履带轮机构包括行星轮组件

设置在行星轮组件两侧的履带板

啮合地设置在行星轮组件外周部的履带链以及安装在履带链上的若干桨叶

[0006]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行星轮组件包括主动轮以及置于主动轮两侧的转轮,所述主动轮安装在驱动组件的连接轴上,置于所述主动轮两侧的转轮均通过转轴设置在履带板上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履带链设置在行星轮组件外周部

且与所述主动轮以及置于主动轮两侧的转轮相互啮合,若干所述桨叶均匀地安装在履带链上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桨叶呈长方形板状结构,每一所述桨叶通过销钉安装在履带链上,所述桨叶与履带链的夹角呈
60
°‑
80
°
,优选地,所述桨叶与履带链的夹角呈
70
°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转轮的直径小于主动轮的直径,每一所述转轮与主动轮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车盖,车架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挡持盒体,所述底板的下底部设有浮力板,所述底板与挡持盒体之间形
成一空腔结构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持盒体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水平挡持板以及一组相对设置的竖直挡持板,两条所述水平挡持板

两条竖直挡持板以及底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内部设有加强组件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条水平侧板以及设置在两条水平侧板之间的两条竖直侧板,每一所述水平侧板的两端对应地安装在一组相对设置的竖直挡持板内周壁处,且每一水平侧板与其相邻的水平挡持板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每一所述水平挡持板上以及每一所述水平侧板上对应地设有若干安装孔,以供配合安装行星履带轮机构和驱动组件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为六个

且两两一组呈三组对应地设置在所述车体的水平侧板与水平挡持板形成的安装腔内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

安装在驱动电机上的主动齿轮

以及与主动齿轮相互啮合的从动齿轮,驱动电机安装在水平侧板上

且驱动电机与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上安装有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通过一连接轴设置在水平侧板与水平挡持板形成的安装腔内

且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对应地穿入水平挡持板以及水平侧板上的安装孔内,所述连接轴的外端连接安装有行星履带轮机构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履带车可实现在陆地与水上行进,在水面行进时通过行星履带轮机构中的桨叶与水面摩擦,使得履带车在水中行进

并悬浮到水面,且水中行进时以划水的方式提供动力,具有噪音小,行进稳定的特点

履带车在陆地行进时,具有越障性能强和减震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履带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履带车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履带车打开车盖5的车体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履带车再一视角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实施例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专利技术方法

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3]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包括车体
1、
设置在车体1两侧的若干行星履带轮机构
3、
安装在车体1内部用于驱动行星履带轮机构3运动的驱动组件2以及设置在车体1上用以控制驱动组件2的控制端

[0024]请参阅图
1、
图3以及图4所示,车体1包括车架4以及设置在车架4上的车盖5,车架4包括底板6以及设置在底板6上的挡持盒体7,底板6的下底部设有浮力板
601
,底板6与挡持
盒体7之间形成一空腔结构,通过设计空腔结构以减轻车体1的重量,进而增大车体1在水中的浮力

空腔结构内部设有加强组件8,以提高车体的稳定性

[0025]请参阅图1所示,车体1的车盖5安装在挡持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水陆两用履带车,包括车体
(1)
,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
(1)
两侧对应地设有若干行星履带轮机构
(3)、
用于驱动行星履带轮机构
(3)
运动的驱动组件
(2)
,所述车体
(1)
上还设有用以控制驱动组件
(2)
的控制端,每一所述行星履带轮机构
(3)
包括行星轮组件
(301)、
设置在行星轮组件
(301)
两侧的履带板
(302)、
啮合地设置在行星轮组件
(301)
外周部的履带链
(303)
以及安装在履带链
(303)
上的若干桨叶
(304)。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履带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组件
(301)
包括主动轮
(305)
以及置于主动轮
(305)
两侧的转轮
(306)
,所述主动轮
(305)
安装在驱动组件
(2)
的连接轴
(204)
上,置于所述主动轮
(305)
两侧的转轮
(306)
均通过转轴
(307)
设置在履带板
(30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履带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链
(303)
设置在行星轮组件
(301)
外周部

且与所述主动轮
(305)
以及置于主动轮
(305)
两侧的转轮
(306)
相互啮合,若干所述桨叶
(304)
均匀地安装在履带链
(303)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履带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
(304)
呈长方形板状结构,每一所述桨叶
(304)
通过销钉安装在履带链
(303)
上,所述桨叶
(304)
与履带链
(303)
的夹角呈
60
°‑
80
°
,优选地,所述桨叶
(304)
与履带链
(303)
的夹角呈
70
°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用履带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转轮
(306)
的直径小于主动轮
(305)
的直径,每一所述转轮
(306)
与主动轮
(305)
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履带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
(1)
包括车架
(4)
以及设置在车架
(4)
上的车盖
(5)
,车架
(4)
包括底板
(6)
以及设置在底板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荀致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龙行者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