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及基坑支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511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包括承载体及无粘结钢绞线;所述承载体包括连接件及至少两块侧板,至少两块所述侧板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至少两块所述侧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各所述侧板上均设有一组第一通孔,各所述侧板的所述第一通孔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一端先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靠近基坑的开口端向背离所述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而后弯折并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背离基坑的开口端向靠近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锚索结构能够实现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降低使用成本。降低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及基坑支护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0003]在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一部分是采用锚索结构进行支护的,而承载体是锚索结构安装的关键结构,起到承载拉力的功能,但是现有的锚索结构的承载体上不具备更换钢绞线的结构,使得钢绞线并不能在承载架体上进行更换,因此造成每次支护施工完成后,处于基坑内部的钢绞线均会被截断一部分,使得钢绞线不能够重复使用,因此造成施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能够实现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包括承载体及无粘结钢绞线;
[0006]所述承载体包括连接件及至少两块侧板,至少两块所述侧板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至少两块所述侧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各所述侧板上均设有一组第一通孔,各所述侧板的所述第一通孔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一端先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靠近基坑的开口端向背离所述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而后弯折并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背离基坑的开口端向靠近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
[0007]优选的,所述承载体还包括承载头,所述承载头固定在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所述侧板上,且位于所述侧板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侧面,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弯折处贴合于所述承载头的表面。
[0008]优选的,所述承载头包括安装部及与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的凸起部,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侧板,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弯折处贴合于所述凸起部的表面。
[0009]优选的,所述凸起部呈半球体形状。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弯头及两根分别连接于所述弯头两端的直管,各所述直管均连接各所述侧板,所述弯头凸出设于所述承载体背离基坑的一侧,且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弯折处夹持于所述弯头与所述凸起部之间。
[0011]优选的,还包括注浆管,所述注浆管安装于所述承载体外部。
[0012]优选的,所述无粘结钢绞线包括裸线、涂覆在裸线表面的油脂层及套设在所述油脂层表面的塑料护套。
[0013]优选的,设置两个所述承载体,两个所述承载体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将靠近基坑的开口端的所述承载体定义为第一承载体,另一所述承载体定义为第二承载
体,所述第一承载体上的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承载体上的各所述第一通孔在周向上错开布置;
[0014]所述第一承载体的各侧板上还设有一组与所述第二承载体的各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承载体的所述无粘结钢绞线两端还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
[0015]优选的,所述侧板为20mm厚的钢板,所述侧板呈圆形设置。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基坑支护,包括混凝土体及上述的锚索结构,所述混凝土体贴合设于基坑的内周壁,且围合于所述锚索结构的外周。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8]设置的无粘结钢绞线的一端先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从靠近基坑的开口端向背离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侧板的一个第一通孔,而后弯折并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从背离基坑的开口端向靠近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侧板的另一个第一通孔,使得无粘结钢绞线安装在承载体内的部分呈U形,当需要拆卸时,拉动无粘结钢绞线的一端即可将无粘结钢绞线从承载体内抽出,相较于现有的不能更换钢绞线的锚索结构,本申请技术方案实现了无粘结钢绞线的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沿A

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沿B

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中承载头的安装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4中侧板的正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承载体;1a、第一承载体;1b、第二承载体;11、侧板;111、第一通孔;12、连接件;121、弯头;122、直管;13、承载头;131、安装部;132、凸起部;2、混凝土体;3、无粘结钢绞线;4、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如图2

6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包括承载体1及无粘
结钢绞线3;
[0030]承载体1包括连接件12及至少两块侧板11,至少两块侧板11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至少两块侧板11通过连接件12固定连接,各侧板11上均设有一组第一通孔111,各侧板11的第一通孔111呈一一对应设置,无粘结钢绞线3的一端先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从靠近基坑的开口端向背离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侧板11的一个第一通孔111,而后弯折并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从背离基坑的开口端向靠近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侧板11的另一个第一通孔111。
[0031]基于上述的设置,使得无粘结钢绞线3安装在承载体1内的部分呈U形,当需要拆卸时,拉动无粘结钢绞线3的一端即可将无粘结钢绞线3从承载体1内抽出,实现了无粘结钢绞线3的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0032]如图4和5所示,承载体1还包括承载头13,承载头13固定在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侧板11上,且位于侧板11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侧面,无粘结钢绞线3的弯折处贴合于承载头13的表面。在实际使用时,承载头13对无粘结钢绞线3的弯折处进行支撑,有效的保护无粘结钢绞线3。
[0033]具体的,承载头13包括安装部131及与安装部131一体成型的凸起部132,安装部131可拆卸连接于侧板11,无粘结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及无粘结钢绞线;所述承载体包括连接件及至少两块侧板,至少两块所述侧板沿基坑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至少两块所述侧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各所述侧板上均设有一组第一通孔,各所述侧板的所述第一通孔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一端先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靠近基坑的开口端向背离所述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而后弯折并沿所述基坑的延伸方向从背离基坑的开口端向靠近基坑的开口端依次穿过各所述侧板的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还包括承载头,所述承载头固定在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所述侧板上,且位于所述侧板背离基坑的开口端的侧面,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弯折处贴合于所述承载头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头包括安装部及与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的凸起部,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侧板,所述无粘结钢绞线的弯折处贴合于所述凸起部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呈半球体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的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弯头及两根分别连接于所述弯头两端的直管,各所述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焕程耿军王玉源李井波袁志秀肖杭陈顺劳艳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江南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