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25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包括:若干型腔模型,各型腔模型拼接连接,型腔模型包括模型主体和两流道侧边,模型主体与泵轮/涡轮的叶片形状相同,两流道侧边分别设置在模型主体两侧,与模型主体一体成型制成,且模型主体与两流道侧边圆角过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存在的叶片模型与流道模型连接处圆角缺乏准确性、容易出现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的缺点,提高了泵轮/涡轮型腔的准确性和光滑度,提高了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的性能,保证了液力偶合器的动力传递。(*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铸造模型,尤其涉及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
技术介绍
泵轮是液力偶合器传递动力的主动轮,由泵轮叶片和流道组成,对工作介质(油) 做功,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介质的动能和势能,涡轮与泵轮相对应,由涡轮叶片和流道 组成,吸收工作介质的动能和势能,将介质的动能和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输出。叶片和流道是 组成泵轮和涡轮的主要部分,二者构成的空间结构称为型腔,型腔的造型与泵轮/涡轮的 强度以及偶合器传递动力的效率相关。目前,液力偶合器的泵轮和涡轮都是采用铸造模型加工制造。请参阅图1与图2, 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包括流道模型11和多个叶片模型12,流道模型11上 设置有多个插孔,叶片模型12底部设置有插座,铸造时,叶片模型12和流道模型11进行组 装,将叶片模型12插入流道模型11,两个叶片模型12与流道模型11围成的空间结构即为 型腔,将叶片模型12与与流道模型11组装好后再经过几道铸造工艺就能加工生产出泵轮 或涡轮。但是,如图1所示,由于叶片模型12与流道模型11的配合面为空间曲线,很难加 工,因此通常采用近似曲线配合,这就导致叶片模型12与流道模型11的配合间隙过大,二 者连接处的圆角不仅缺乏准确性,还容易出现尖角。同时,由于叶片模型12的圆角收边处 非常单薄,在放置和组装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碰伤和磨损,会导致圆角缺损。连接圆角不 准确以及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都会使得叶片和流道不能圆滑过渡,在浇铸时容易出现因浇 铸液流动不畅引起浇铸缺陷,影响型腔的准确性和光滑度,型腔的造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圆角缺损还会导致在铸造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交变应力损伤铸件。该些缺点都会在 结构上导致最终的泵轮和涡轮应力集中,降低了安全系数,增加了使用的风险,影响泵轮和 涡轮的性能。如图3所示,涡轮13的叶片131和流道132之间的各连接圆角133均缺乏准确 性,连接圆角133上存在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涡轮叶片131和流道132不能圆滑过渡,型 腔134的造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增大了偶合器的损耗。综上所述,现有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存在叶片模型与流道模型连接处圆角缺乏准 确性、容易出现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的缺点,使得型腔造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影响液力偶 合器泵轮/涡轮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以解决现有技 术中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存在叶片模型与流道模型连接处圆角缺乏准确性、容 易出现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的缺点,使得型腔造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影响液力偶合器泵 轮/涡轮的性能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包括若 干型腔模型,各型腔模型拼接连接,型腔模型包括模型主体和两流道侧边,模型主体与泵轮 /涡轮的叶片形状相同,两流道侧边分别设置在模型主体两侧,与模型主体一体成型制成, 且模型主体与两流道侧边圆角过渡。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其型腔模型 底部设置有凸起。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其型腔模型 采用铝制成。本技术的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将泵轮/涡轮叶片和流道设计在一 个整体的型腔模型上,通过加工来保证连接圆角的准确性和光滑度。型腔模型的叶片和流 道造型都是简单的平面和空间曲面,通过机加工就能很好的保证,有效改善了叶片侧面、流 道及连接圆角的准确性和光滑度,不会产生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提高了泵轮/涡轮的型 腔的准确性和光滑度,提高了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的性能,保证了偶合器的动力传递。并 且,在浇铸工艺阶段,光滑圆角能够避免壁厚不均、充不满、裂纹等浇铸缺陷。同时,在热处 理工艺阶段,光滑圆角能够释放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和多次巨大的交变应力对 铸件的损伤,提高铸件的内在质量,在结构上保证了泵轮、涡轮的强度,提高了偶合器的安 全系数,保证了偶合器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泵轮/涡轮铸造模 型存在的叶片模型与流道模型连接处圆角缺乏准确性、容易出现圆角尖角和圆角缺损的缺 点,提高了泵轮/涡轮型腔的准确性和光滑度,提高了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的性能,保证 了液力偶合器的动力传递。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叶片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采用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生产的涡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型腔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应用示意图;图7为采用本技术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生产的涡轮的局部结构示 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技术。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采用整体式结构,将叶 片模型和流道模型设计在一个整体的型腔模型上,流道直接布置在模型主体上,模型主体 和流道侧边采用圆角过渡,通过加工来保证连接圆角的准确性和光滑度,从而有效克服了 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各种缺点,提高了泵轮/涡轮型腔的准确性和光滑 度,提高了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的性能,保证了液力偶合器的动力传递。请参阅图4至图5,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包括若干由铝制成的型腔模型20,各型腔模型20拼接连接,型腔模型20包括模型主体201和两流道侧边202, 模型主体201与泵轮/涡轮的叶片形状相同,两流道侧边202分别设置在模型主体201两 侧,与模型主体201 —体成型制成,且模型主体201与两流道侧边202圆角过渡。流道侧边 202的形状与泵轮/涡轮的流道形状相匹配,其自模型主体201—端至另一端的宽度逐渐由 宽变窄,且每个流道侧边202的面积恰好为相邻叶片间流道面积的一半。该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使用时,将各型腔模型20拼接后,相邻两型腔 模型20的流道侧边202相接组成一封闭面,形成流道,相邻两模型主体201与二者之间的 流道构成的空间结构即为型腔。如图4所示,模型主体201和两流道侧边202之间的过渡 圆角的准确性和光滑度良好,使型腔造型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设计要求。如图5所示,在本实例中,型腔模型20底部还设置有凸起203,该凸起203能够配 合现有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的流道模型11使用,以方便型腔模型20的拼接组 装。请同时参阅图6,型腔模型20通过凸起203插入流道模型11的插孔内,与流道模型11 插接连接。在本实例中,型腔模型20通过凸起203与插孔进行固定,不仅连接方便还增强 了各型腔模型20拼接的稳定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例如,型 腔模型20底部可以不设置凸起203,而直接设置成光滑的弧面,或者,将流道侧边202外侧 延伸,将型腔模型20外侧设置成实心的整体等设计均可采用,只要保证流道侧边202内部 的形状即可,对于流道侧边202外侧的具体形状并不加以限定,可以采用任意形状。当底部 直接设置成光滑的弧面时,拼接组装时通过普通的圆环就可加以稳固。因此,本技术并 不限定型腔模型20底部及外侧的具体形状,并且,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力偶合器泵轮/涡轮铸造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型腔模型,所述各型腔模型拼接连接,所述型腔模型包括模型主体和两流道侧边,所述模型主体与泵轮/涡轮的叶片形状相同,所述两流道侧边分别设置在所述模型主体两侧,与所述模型主体一体成型制成,且所述模型主体与所述两流道侧边圆角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德志梁世伟范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大南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