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578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连接装置中的一种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折弯角为曲折部,所述折弯部设有与电源插头接触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较所述第二凸起部靠近所述曲折部。所述电源连接器,实现负极端子较正极端子先与电源插头接触导通,达到接地保护的目的,简化了电源连接器的结构,降低了电源连接器的成本,可有效避免电源插头插入时有电火花产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连接装置中的一种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电源连接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如何设计结构 简单、成本低的电源连接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电源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为避免电源插头在 插入时产生电火花,通常要求电源插头在插入时先与负极端子接触,后与正极端子接触。但 由于负极端子需要提供一定的插拔力,保证负极端子与电源插头接触的稳定性,因此,负极 端子的接触点受结构限制,难以设置在较前的位置,即难以实现电源插头与负极端子先接 触。目前的做法是,在绝缘本体前端设置一接地弹片,将接地弹片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由于 电源插头插入时先与接地弹片接触,间接实现了电源插头插入时先与负极端子接触,进而 实现电源插头插入时不产生电火花。但这种电源连接器的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更好的克服上述电源连接器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 种电源连接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 缘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包括主体部和从所 述主体部延伸并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折弯角部位为曲折部,所述折 弯部设有与电源插头接触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较所述第二凸起部 靠近所述曲折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较所述正极端子先与电源插头接触。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正极端子包括与电源插头接触的正极接触点, 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电源插头插接的插接腔,所述第一凸起部较所述正极端子的正极接触 点靠近所述绝缘本体的插接腔的前端。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正极端子包括与电源插头接触的正极接触点, 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电源插头插接的插接腔,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插接腔前 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正极端子的正极接触点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插接腔前端的距离。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 凸起高度。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绝缘本体的后端设有后盖。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后盖相抵接,所述负极端子与 所述后盖相抵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第一凸起部、正极接触点与绝缘本体插接腔前 端的距离差小于电源插头的负极端子与正极端子的距离差。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主体部设有卡块。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正极端子设有与外部连接的传导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负极端子设有与外部连接的传导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将负极端子设计 为双波峰结构,使第一凸起部前置,实现负极端子较正极端子先与电源插头接触导通,达到 接地保护的目的,通过第二凸起部夹持电源插头,实现负极端子与电源插头的稳定接触,简 化了电源连接器的结构,降低了电源连接器的成本,可有效避免电源插头插入时有电火花 产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源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负极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正极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与电源插头的插接状态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与电源插头的插接状态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与电源插头的插接状态示意图(三);图7为与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适配的电源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结合图1至图7,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和嵌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正极端子1、负极端子2, 所述绝缘本体10为塑胶件,所述负极端子2包括主体部23和从所述主体部23延伸并折弯 的折弯部25,所述折弯部25与所述主体部23的折弯角部位为曲折部26,所述主体部23设 有卡块24,所述负极端子2通过所述卡块24卡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0上,具体可为,所述绝 缘本体10设有一通孔101,所述卡块24卡设有所述通孔101上,所述负极端子2可为一次 冲压成型(但不以此为限),所述折弯部25为可条状金属弹片,所述折弯部25设有与电源 插头20接触的第一凸起部21和第二凸起部22,所述第一凸起部21和第二凸起部22共同 构成了所述负极端子2的双波峰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21较所述第二凸起部22靠近所述 曲折部26,所述第一凸起部21较所述正极端子1先与电源插头20接触,实现负极先接触, 可有效避免电源插头20插入时产生电火花。其中,电源连接器为可直流电源连接器。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正极端子1包括与电源插头20接触的正极接触点,所述 绝缘本体10包括与电源插头20插接的插接腔,所述第一凸起部21较所述正极端子1的正 极接触点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0的插接腔的前端,由于电源插头20的负极端子202要较其 正极端子201靠前端,因此,所述第一凸起部21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插接腔前端的距离也 可以等于所述正极端子1的正极接触点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插接腔前端的距离,甚至,所 述第一凸起部21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插接腔前端的距离也可以大于所述正极端子1的正 极接触点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插接腔前端的距离,但是,第一凸起部21与正极接触点的距 离差要小于电源插头20中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的距离差。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凸起部21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22的凸起高度, 即,第一凸起部21为小波峰,第二凸起部22为大波峰,由于第一凸起部21较为靠近折弯部425与主体部23的折弯角,在该位置加工凸起部的难度较大,因此,减少其凸起高度可简化 加工难度,并且,起夹持作用的为第二凸起部22,第一凸起部21也不需要有多大的凸起高 度,因此,第一凸起部21的作用为尽量前置,实现负极先接触,第二凸起部22的作用是夹持 电源插头20,保持负极端子2与电源插头20接触的稳定性。如图2和图3所示,正极端子设有与外部连接的传导部(即焊接端),负极端子设 有与外部连接的传导部(即焊接端)。如图1所示,绝缘本体10的后端设有后盖3,所述后盖3为塑胶后盖,所述正极端 子1与所述后盖3相抵接,所述负极端子2与所述后盖3相抵接,所述后盖3的作用是为正 极端子1和负极端子2提供支持力,避免电源插头20在插接过程中,正极端子1和负极端 子2有移位的现象。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接器与其适配的电源插头20的插接过程为1、如图4所示,当电源插头20局部插入电源连接器时,电源插头20的负极端子 202与第一凸起部21接触导通;2、如图5所示,当电源插头20进一步插入电源连接器时,电源插头20的正极端子 201与电源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的正极接触点接触导通;3、如图6所示,电源插头20更进一步插入电源连接器时,电源插头20的负极端子 202与第二凸起部22接触导通。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器,将负极端子2设计为双波峰结构,使第一凸 起部21前置,实现负极端子2较正极端子1先与电源插头20接触导通,达到接地保护的目 的,通过第二凸起部22夹持电源插头20,实现负极端子2与电源插头20的稳定接触,简化 了电源连接器的结构,降低了电源连接器的成本,可有效避免电源插头插入时有电火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和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正极端子(1)、负极端子(2),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端子(2)包括主体部(23)和从所述主体部(23)延伸并折弯的折弯部(25),所述折弯部(25)与所述主体部(23)的折弯角为曲折部(26),所述折弯部(25)设有第一凸起部(21)和第二凸起部(22),所述第一凸起部(21)较所述第二凸起部(22)靠近所述曲折部(2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德全
申请(专利权)人:信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