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341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座体及端子组,该座体的基座前方的对接部内部形成有对接空间,并于基座上定位有端子组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第三端子的第三基部一侧处延伸设有第三接触部相对伸入于对接空间内的弹臂,第二端子的第二基部一侧处延伸设有第二接触部左右相对的悬臂,且二悬臂端部形成接触面,当外部插头的插接部插入对接空间内时,其外导电层会推抵于第三接触部的二悬臂接触面上产生向外弹性变形,只要外部插头插入定位,就可以藉由弹臂抵持于外导电层上形成双接点接触结构设计,使整体电性接触更稳定有效,并确保外部插头到位侦测的功能而不会有充电短暂断开现象,能够顺畅传导电流,并提升传输效率与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整体电性接触更为有效而不会有充电短暂断开现象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在的电子科技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等电子装置都已经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并且因为时下各种电子装置的设计趋向于轻薄短小,故电子装置内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构造则需要小而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亦需随的加强,以因应目前的发展趋势。再者,一般电子装置大都会利用连接器内部的复数讯号端子或电源端子来达成与电路板的连接,以供另一连接器可将讯号或电源透过电路板传送至控制电路中,用以进行讯号或电源传输的使用,就可以将连接器使用于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电源供应器或其它电子装置上,并与电路板作连结应用,而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连接器的座体内部为具有插槽,并于插槽内定位有具讯号端子或电源端子的端子组,当外部插头为插入于座体的插槽内时,其导电端子便会抵持接触于讯号端子或电源端子形成电性导通状态,即可透过外部插头进行传输讯号或电源的使用。然而,外部插头插接于座体的插槽内的过程中,若是外部插头尚未插入至定位或受到外力碰撞产生松脱时,极易无法判别外部插头是否与端子组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因此座体内部的端子组大都会设置有侦测端子,便可利用外部插头插入时使其外导电层推抵于侦测端子一侧处的弹臂上形成闭路连接或开路断开状态,藉此侦测回路来判断出外部插头是否已插入至定位,而具有到位侦测的功能,并于侦测外部插头已确实插入至定位后再进行传导电流,以利于系统正常的工作,由于目前电子电路密集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产品越来越小型化,因此对所有的电子零组件的要求都非常高,以避免电子零组件发生故障而提高维修的成本,惟有这种连接器产品小型化,其座体内部可供端子组弹性变形的空间更趋向于窄小,当外部插头插入时,就会因为侦测端子的单一悬臂结构设计,造成悬臂受到推顶的作用时很容易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的情况,导致侦测端子整体电性接触较不稳定,甚至是外部插头到位侦测的功能失效而发生充电短暂断开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电源连接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电源连接器,以保证整体电性接触更为有效而不会有充电短暂断开现象,进而达到顺畅传导电流,并提升传输效率与稳定性的效果。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有座体及端子组,所述座体具有基座,并于基座前方对接部内部形成有具插口而可供外部插头的插接部插接对接空间,且基座上所定位的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是具有定位于基座上的第三基部,并由第三基部一侧处朝外延伸,设有第三接触部相对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弹臂,所述第二端子所具备的第二基部一侧处为延伸,设有第二接触部所相对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的内的悬臂,而二悬臂端部形成有抵持接触于外部插头的外导电层上形成双接点接触,以进行到位侦测的接触面。进一步地,所述座体的基座与第一端子所具有的第一基部为利用镶嵌射出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并于第一基部一侧处延伸设有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而第一基部的另侧处则设有外露于基座外部的第一焊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座体的基座后方二侧处为向前剖,设有连通至对接空间内且接近插口的端子槽,并于端子槽内穿设有第二端子所具备的第二基部,而第二基部一侧处为延伸,设有第二接触部所相对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的内的悬臂,并于二悬臂端部形成有向内转折的抵持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其中一悬臂侧边接近第二基部处朝另一悬臂为设有向内转折再向后延伸出第二基部后方的第二焊接部,并由第二焊接部穿出并且外露于基座外部。进一步地,所述座体的基座位于端子槽上下二侧处为向前剖设有连通至对接空间内的嵌置槽,并于嵌置槽内穿设有第三端子的第三基部,而第三基部一侧处的第三接触部为具有相对向内斜伸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弹臂,并于二悬臂端部形成有向外转折的接触面。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二嵌置槽为前方处形成有向内转折的阻挡部,并于第三端子第三接触部的接触面朝外延伸有抵持于阻挡部上形成挡止定位的抵持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端子的第三基部为向内弯折形成有平行的侧板,并由其中一侧板侧边向后延伸出至少一个外露于基座外部的第三焊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端子的第三基部为向内弯折形成有平行的侧板,并由二侧板相对向外弯折形成有倾斜状的转折面,且二转折面侧边朝外延伸设有第三接触部所相对向内斜伸形成一预定夹角的弹臂。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端子第三基部的转折面是相对向内弯折形成有平行的扣接片。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端子第三基部其中一侧板侧边为向后延伸出至少一个外露于基座外部的第三焊接部。本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当外部插头的插接部插接于基座的对接空间内时,其外导电层便会推抵于第三接触部的二悬臂接触面上产生向外弹性变形,只要外部插头插入至定位,就可以藉由第三接触部的弹臂抵持于外导电层上形成双接点接触结构设计,使整体电性接触更为稳定且有效,并确保外部插头到位侦测的功能而不会有充电短暂断开现象,进而达到顺畅传导电流,并提升传输效率与稳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前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接时的侧视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接后的侧视坡面图;图8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接后的前视剖面图。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 一座体,11 一基座,111 一端子槽,112 —嵌置槽,1121 —阻挡部,12 —对接部,120 —对接空间,1201 —插口,121 —透槽,13 —屏蔽壳体,130 —开口,131 —抵持弹片,132 —焊接脚,2 —端子组,21 —第一端子,211一第一基部,212 —第一接触部,213 —第一焊接部,22 —第二端子,221 —第二基部,222 —第二接触部,2221 —悬臂,2222 —抵持面,223 —第二焊接部,23 —第三端子,231 —第三基部,2311 —侧板,2312 —转折面,2313 —扣接片,232 —第三接触部,2321一弹臂,2322 —接触面,2323 —抵持端,233 —第三焊接部,3 —插头,31 —插接部,310 一穿置通道,32 —导电端子,33 —外导电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图1~图4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前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为包括有座体I及端子组2,因此就本技术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下,其中:该座体I为具有一基座11,其基座11前方处设有矩形的对接部12,并于对接部12的中空内部形成有前方处具圆形插口 1201的对接空间120,且对接空间120内壁面为由插口 1201处向后剖设有贯通至对接部12上下二侧处的透槽121,而基座11后方左右二侧处为向前剖设有连通至对接空间120内且接近插口 1201 —距离的端子槽111,并于其中一端子槽111上下二侧处都向前剖设有连通至对接空间120内的嵌置槽112,且二嵌置槽112前方处形成有向内转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有座体及端子组,所述座体具有基座,并于基座前方对接部内部形成有具插口而可供外部插头的插接部插接对接空间,且基座上所定位的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端子是具有定位于基座上的第三基部,并由第三基部一侧处朝外延伸,设有第三接触部相对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内的弹臂,所述第二端子所具备的第二基部一侧处为延伸,设有第二接触部所相对伸入且位于对接空间的内的悬臂,而二悬臂端部形成有抵持接触于外部插头的外导电层上形成双接点接触,以进行到位侦测的接触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显钧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