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发动机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874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发动机系统以及车辆。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包括:下护板本体,下护板本体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下护板本体设有多个风口结构,风口结构连接于第一侧,并远离第一侧延伸,至少部分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至少部分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这样,可以通过的风口结构对机舱内的零部件输入冷却风进行散热降温,结构简单。并,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对机舱内的零部件进行多方向冷却降温,提高了散热效果。避免了设置单独的散热器,使得车辆的重量较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还降低了了生产成本。了了生产成本。了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发动机系统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发动机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下护板结构连接于车身上发动机的下方,用于保护发动机和机舱内的零部件,防止其与路面的凸起物磕碰,同时使得车辆发动机系统的底面较为平整,降低车辆风阻。
[0003]然而,随着混动以及增程等车型的涌现,发动机系统中增加了电机等零件,导致发动机机舱内的温度容易升高,且发动机机舱内的空间布局更为紧凑,不利于散热,影响发动机机舱内零部件例如转向器和驱动轴等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0004]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系统通常设有单独的散热器,用于对发动机机舱内的零部件进行散热降温,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大,还增加了生产成本,无法兼顾车辆的散热功能和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系统无法兼顾车辆的散热功能和轻量化设计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系统;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包括:下护板本体,所述下护板本体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0008]所述下护板本体设有多个风口结构,所述风口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并远离所述第一侧延伸,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
[0009]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0010]可选地,所述下护板本体设有凹陷部,所述风口结构包括风口和多个侧壁;
[0011]所述多个侧壁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所述风口,所述侧壁连接于所述凹陷部,并远离所述下护板本体的第一侧延伸。
[0012]可选地,所述风口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风口结构和多个第二风口结构;
[0013]所述第一风口结构和所述第二风口结构皆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并远离所述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所述第二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风口结构包括第一风口、弧面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下护板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0015]所述弧面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第三侧壁依次连接围合形成
所述第一风口,所述弧面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且所述弧面壁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弧面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弧面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风口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
[0016]可选地,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弧面壁的高度依次递增,以对冷却风进行导向。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第三侧壁为斜面壁。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风口结构为第二风口,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二风口。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壁包括过渡连接部和与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的风口部,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三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风口设置于所述风口部。
[0020]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
[002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发动机系统。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包括:下护板本体,所述下护板本体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下护板本体设有多个风口结构,所述风口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并远离所述第一侧延伸,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这样,可以通过下护板本体上的风口结构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对机舱内的零部件例如转向器和驱动轴进行散热降温,结构简单,所占空间较小。并且,可以通过至少部分风口结构沿第一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以及通过至少部分风口结构沿第二方向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对机舱内的零部件进行多方向冷却降温,提高了散热效果。避免了设置单独的散热器,使得车辆的重量较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还降低了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的图2中A

A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0028]其中,10

下护板本体;11

第一侧;12

第二侧;13

凹陷部;20

第一风口结构;30

第二风口结构;21

第一风口;22

弧面壁;23

第一侧壁;24

第二侧壁;25

第三侧壁;14

第一端;15

第二端;31

第二风口;32

过渡连接部;33

风口部;Z

第一方向;X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
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包括:下护板本体10,下护板本体1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
[0032]下护板本体10设有多个风口结构,所述风口结构连接于第一侧11,并远离第一侧11延伸,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Z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X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包括:下护板本体(10),所述下护板本体(1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所述下护板本体(10)设有多个风口结构,所述风口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11),并远离所述第一侧(11)延伸,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一方向(Z)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至少部分所述风口结构用于沿第二方向(X)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其中,所述第一方向(Z)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X)。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本体(10)设有凹陷部(13),所述风口结构包括风口和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所述风口,所述侧壁连接于所述凹陷部(13),并远离所述下护板本体(10)的第一侧(11)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风口结构(20)和多个第二风口结构(30);所述第一风口结构(20)和所述第二风口结构(30)皆连接于所述第一侧(11),并远离所述第一侧(11)延伸,所述第一风口结构(20)用于沿第一方向(Z)朝向机舱内传输冷却风,所述第二风口结构(30)用于沿第二方向(X)朝向所述机舱内传输冷却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结构(20)包括第一风口(21)、弧面壁(22)、第一侧(11)壁、第二侧(12)壁以及第三侧壁(25),所述下护板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所述弧面壁(22)、所述第一侧(11)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益超付勇张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