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535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特别是一种自行车内变速器的驱动换文件拨杆轴向位移实施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其主要包括:轮轴、控爪滑块、拨杆、电变滑块、拨杆套筒、电变衬套及控制环所构成,其中该拨杆轴向位移实施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是由控制环的磁铁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旋转或横移予以带动拨杆轴向位移,以达到拨杆上的控爪滑块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借此,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组件少、成本低、体积轻巧且实用性佳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巧且实用性佳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巧且实用性佳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结构,特别是一种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现有自行车的变速器分为传统式外露型变速器及创新设计的隐藏在轮毂中的内变速器,相关变速器的变速操控方式有手动操控与电动操控。
[0003]而在有关电动操控变速器切换变速的已知技术中得知,相关技术开发产业界不断的在变速器电控方面投入大量的心血与投资,旨在研发出一种能符合产业实际利用性与经济效益性的理想技术产品。
[0004]但在已知的技术中虽均具备了电控变速的作用,却因不同思维与技术思想的牵绊和局限,导致相关技术研发存在着结构复杂、组件多、成本高以及体积与重量的不够精简,相行的在产业利用性上及经济效益性上均有不尽理想之憾。
[0005]因此,如何更加精进的研发出结构简单、组件少、成本低以及体积与重量均精简,且产业利用性及经济效益性均优的技术创新,则为相关业界期盼突破的技术研发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组件少、成本低、体积轻巧且实用性佳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
[0007]本专利技术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主要包括:轮轴、控爪滑块、拨杆、电变滑块、拨杆套筒、电变衬套及控制环所构成,其中:拨杆轴向位移的驱动是由控制环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旋转予以带动拨杆轴向位移,以达到拨杆上的控爪滑块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
[0008]可选地,轮轴上设有供拨杆置入的内凹导槽,拨杆前端设置凸出的控爪滑块,拨杆后段设有齿条;拨杆后段是穿伸在拨杆套筒所设导沟中,导沟与拨杆套筒外部之间为贯穿相通的组配口,组配口中设置有啮合于拨杆后段齿条的电变滑块。
[0009]可选地,电变滑块设有能够啮合拨杆后段齿条的齿面,并在电变滑块上设有N极或S极永久磁铁。
[0010]可选地,拨杆套筒外部设有电变衬套,该拨杆套筒套置在能够定位旋转的控制环中,在控制环内环面设置有永久磁铁或电磁铁,控制环的外部设有受外力旋转的齿轮。
[0011]可选地,拨杆轴向位移的驱动是由控制环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横移予以带动拨杆轴向位移,以达到拨杆上的控爪滑块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
[0012]可选地,轮轴上设有供拨杆置入的内凹导槽,拨杆前端设置凸出的控爪滑块,拨杆后段设有N极或S极永久磁铁的电变滑块;拨杆后段是穿伸在拨杆套筒所设导沟中,拨杆后段的电变滑块则位于导沟与拨杆套筒外部之间为贯穿相通的组配口中。
[0013]可选地,拨杆套筒外部设有电变衬套,该拨杆套筒套置在能够定位旋转的控制环中,在控制环内环面设置有永久磁铁或电磁铁,控制环的外部设有受外力旋转的齿轮。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组件少、成本低、体积轻巧且实用性佳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
[0015](2)提供一种安全、实用且深具产业利用性与经济效益性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驱动机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后剖面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摇摆型)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后退)。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摇摆型)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前进)。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直推式单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后退)。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直推式单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前进)。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直推式双极型控制环及单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后退)。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直推式双极型控制环及单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前进)。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直推式双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后退)。
[0025]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直推式双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的动作示意图(拨杆前进)。
[0026]图中:1轮轴;11内凹导槽;2控爪滑块;3拨杆;31齿条;4电变滑块;41齿面;5拨杆套筒;51导沟;52组配口;6电变衬套;7控制环;71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2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第一实施例,图5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图7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图9至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如图中所示,虽为四种实施例,但均属同一技术范畴与功效的运用,且其主要专利技术组合组件均包括:轮轴1、控爪滑块2、拨杆3、电变滑块4、拨杆套筒5、电变衬套6及控制环7所构成;拨杆3轴向位移的驱动是由控制环7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4旋转(摇摆型)或横移(直推型)予以带动拨杆3轴向位移,以达到拨杆3上的控爪滑块2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
[0028]请先参阅图1至图4所示第一实施例(摇摆型),轮轴1上设有供拨杆3置入的内凹导槽11,拨杆3前端设置凸出的控爪滑块2,拨杆3后段设有齿条31;拨杆3后段是穿伸在拨杆套筒5所设导沟51中,导沟51与拨杆套筒5外部之间为贯穿相通的组配口52,组配口52中设置有啮合于拨杆3后段齿条31的电变滑块4。如图中所示,电变滑块4设有能够啮合拨杆3后段
齿条31的齿面41,并在电变滑块4上设有N极及S极永久磁铁;拨杆套筒5外部设有电变衬套6,该拨杆套筒5套置在能够定位旋转的控制环7中,在控制环7内环面设置有N极及S极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1,而控制环7的外部设有受外力旋转的齿轮72,借齿轮72受外力旋转一预定角度时,控制环7同步旋转一预定角度,使其内环面所设置的N极或S极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1切换不同磁极对应于电变滑块4的N极或S极。
[0029]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摇摆型),当控制环7旋转一预定角度,使其内环面所设置的S极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1对应于电变滑块4时,利用磁场吸斥力使电变滑块4逆时钟旋转,以其齿面41啮合拨杆3的齿条31而使拨杆3轴向横移后退。
[0030]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例(摇摆型),当控制环7再旋转一预定角度,使其内环面所设置的N极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1对应于电变滑块4时,利用磁场吸斥力使电变滑块4顺时钟旋转,以其齿面41啮合拨杆3的齿条31而使拨杆3轴向横移前进。
[0031]请再参阅图5至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直推式单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拨杆3轴向位移的驱动是由控制环7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4横移予以带动拨杆3轴向位移,以达到拨杆3上的控爪滑块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
[0032]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直推式单极型控制环及双极型电变滑块),该第二实施例(直推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在轮轴1上设有供拨杆3置入的内凹导槽11,拨杆3前端设置凸出的控爪滑块2,拨杆3后段是穿伸在拨杆套筒5所设导沟51中,导沟51与拨杆套筒5外部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该机构包括:轮轴(1)、控爪滑块(2)、拨杆(3)、电变滑块(4)、拨杆套筒(5)、电变衬套(6)及控制环(7)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拨杆(3)轴向位移的驱动是由控制环(7)的磁场吸斥力推动电变滑块(4)旋转予以带动拨杆(3)轴向位移前进或后退,以达到拨杆(3)上的控爪滑块(2)控制变速器离合结构的离合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轮轴(1)上设有供拨杆置入的内凹导槽(11),拨杆(3)前端设置凸出的控爪滑块(2),拨杆(3)后段设有齿条(31);拨杆(3)后段是穿伸在拨杆套筒(5)所设导沟(51)中,导沟(51)与拨杆套筒(5)外部之间为贯穿相通的组配口(52),组配口(52)中设置有啮合于拨杆(3)后段齿条(31)的电变滑块(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变滑块(4)设有能够啮合拨杆(3)后段齿条(31)的齿面(41),并在电变滑块(4)上设有N极或S极永久磁铁(7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拨杆套筒(5)外部设有电变衬套(6),该拨杆套筒(5)套置在能够定位旋转的控制环(7)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变速离合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控制环(7)内环面设置有N极或S极永久磁铁或电磁铁(71),而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炽
申请(专利权)人:介隆兴齿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