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156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主要构成包括:轮轴、行星架、棘爪、太阳齿轮、凸轮基座、棘爪离合环、左控爪、右控爪、拨杆、控爪滑块、轴爪及内齿环;借拨杆的控爪滑块的轴向位移配合凸轮基座的爬升斜坡设计,以及左控爪及右控爪的控爪轴与棘爪离合环的连接,利用控爪滑块的轴向位移配合凸轮基座的爬升斜坡予以产生左控爪及右控爪对必旋转件的行星架的旋转动力是否带动棘爪离合环旋转的离合控制,而由棘爪离合环控制轮轴与太阳齿轮之间的轴爪的开或关,达到控制太阳齿轮的固定与否,进而产生内变速器的离合切换变速功能。借此,提供一种结构精简、成本低、体积轻巧,变换动作精准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离合结构,特别是一种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已知内变速器的档位切换利用太阳齿轮的是否固定来产生,而在相关已知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技术中,基于不同的理念与技术思想的运用差异,导致在相同的要求效益对象上产生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优缺点,但却均存在着结构复杂、组件多、组件受力损耗严重以及使用寿命不彰等问题,而此等问题则严重影响到该等技术在产业利用性上以及产业经济效益上的缺憾。因此,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则为业界极力改进与突破的前进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精简、成本低、体积轻巧,变换动作精准的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主要构成包括:轮轴、行星架、棘爪、太阳齿轮、凸轮基座、棘爪离合环、左控爪、右控爪、拨杆、控爪滑块、轴爪及内齿环;其中:借拨杆的控爪滑块轴向位移及凸轮基座的爬升斜坡予以操作左控爪及右控爪对必旋转件的行星架离合,并通过左控爪及右控爪的控爪轴与棘爪离合环的连接并依序步进旋转,而由棘爪离合环控制轮轴与太阳齿轮之间的轴爪的开或关,达到控制太阳齿轮的固定与否。
[0005]可选地,凸轮基座设有供拨杆的控爪滑块定位轴向位移的导槽以及一配合控爪滑块控制左控爪、右控爪的爬升斜坡。
[0006]可选地,棘爪离合环内环面设为内凸轮面供控制太阳齿轮与轮轴之间轴爪的开关,且棘爪离合环经由控爪轴与左控爪、右控爪连接。
[0007]可选地,左控爪与右控爪经控爪轴与棘爪离合环连接,左控爪、右控爪的后端抵置接触在凸轮基座,左控爪、右控爪的爪端受拨杆的控爪滑块及凸轮基座的爬升斜坡控制其与行星架的连动与否。
[000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供一种结构精简、成本低、体积轻巧,变换动作精准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2)提供一种具备实质产业利用性优与经济效益性高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组装后剖面图。
[001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太阳齿轮与轴爪关系示意图。
[001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棘爪离合环使轴爪开启示意图。
[001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棘爪离合环(旋转90度为例)使轴爪关闭示意图。
[0014]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凸轮基座前视图。
[0015]图7为图6的左侧视图。
[0016]图8为图6的A

A剖面图。
[0017]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控爪滑块。
[0018]图10为图9的右侧视图。
[0019]图11为图9的俯视图。
[0020]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行星架与凸轮基座、控爪滑块(前进)及左控爪、右控爪关系示意图。
[0021]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行星架与凸轮基座、控爪滑块(后退)及行星架带动左控爪、右控爪旋转一定角度(旋转90度为例)前的关系示意图。
[0022]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行星架与凸轮基座、控爪滑块(前进) 及行星架带动左控爪、右控爪旋转一定角度(旋转90度为例)后的关系示意图。
[0023]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左控爪、右控爪关系示意图。
[0024]图中:1轮轴;11内凹导沟;2行星架;21行星齿轮;22行星齿轮轴;3棘爪;31棘爪回位弹簧;4太阳齿轮;41太阳齿轮套环;42定位扣环;5凸轮基座;51导槽;52爬升斜坡;6棘爪离合环;61内凸轮面;7控爪轴;71左控爪72右控爪;73控爪回位弹簧;74定位销;8拨杆;81控爪滑块;9内齿环;10轴爪;101轴爪回位弹簧;A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式中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组成组件包含:轮轴1、行星架2、棘爪3、太阳齿轮4、凸轮基座5、棘爪离合环6、左控爪71、右控爪72、拨杆8、控爪滑块81、内齿环9、轴爪10以及垫片A、行星齿轮21、行星齿轮轴22、棘爪回位弹簧31、太阳齿轮套环41、定位扣环42、控爪轴7、控爪回位弹簧73、定位销74及轴爪回位弹簧101。轮轴1的轴面上设有内凹导沟11供拨杆8定位轴向位移;行星架2以行星齿轮21与太阳齿轮4啮合,太阳齿轮4与轮轴1之间以轴爪10控制太阳齿轮4的固定与否;棘爪3设置在行星架2与内齿环9之间,并搭配有棘爪回位弹簧31。
[0026]如图所示,凸轮基座5设有供拨杆8的控爪滑块81定位轴向位移的导槽51以及一配合控爪滑块81控制左控爪71、右控爪72的爬升斜坡52;如图所示,棘爪离合环6内环面设为内凸轮面61供控制太阳齿轮4与轮轴1之间轴爪10的开关,且棘爪离合环6亦经由控爪轴7与左控爪71、右控爪72连接;左控爪71与右控爪72经控爪轴7与棘爪离合环6连接,左控爪71、右控爪72的后端系抵置接触在凸轮基座5,左控爪71、右控爪72的爪端系受拨杆8的控爪滑块81及凸轮基座5的爬升斜坡52控制其与行星架2的连动与否。
[0027]如图所示,轴爪10往上翘时太阳齿轮4固定,旋转动力由内齿环9输出为升速段速;当轴爪10往下压时太阳齿轮4自由,旋转动力由行星架2及棘爪3直接输出速比为1,因此可经由太阳齿轮4的是否固定来达到变速功能的变换,如图所示,当控制棘爪离合环6旋转一定角度(以90度为例)来开关轴爪10时,即达到控制太阳齿轮4的固定与否。
[0028]如图所示,当拨杆8的控爪滑块81在右边时(亦即拨杆8的控爪滑块81未前推时),右控爪72的后端受拨杆8的控爪滑块81顶住,而处于右控爪72的关闭状态。如图所示,当拨
杆8的控爪滑块81移至左边时(亦即拨杆8的控爪滑块81前推以后),右控爪72的后端失去拨杆8的控爪滑块81顶住,所以右控爪72开启,并被必旋转件的行星架2带动旋转一定角度,由于控爪轴7与棘爪离合环6连接,所以棘爪离合环6亦同步旋转一定角度,而当右控爪72经凸轮基座5的爬升斜坡52后自动回复为关闭,此时拨杆8的控爪滑块81顶住左控爪71,依此完成一次的变换动作,亦同时通过控爪轴7与棘爪离合环6连接并依序步进旋转,达到开关轴爪10的动作,依序产生轴爪10控制太阳齿轮4的固定与否。
[002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能确实且有效的产生如下实用效益:(1) 能确实提供一种结构精简、成本低、体积轻巧,变换精准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
[0030](2) 能确实提供一种具备实质产业利用性优与经济效益性高的内变速器离合结构。
[00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其构成包括:轮轴(1)、行星架(2)、棘爪(3)、太阳齿轮(4)、凸轮基座(5)、棘爪离合环(6)、左控爪(71)、右控爪(72)、拨杆(8)、控爪滑块(81)、轴爪(10)及内齿环(9);其特征在于:拨杆(8)的控爪滑块(81)轴向位移及凸轮基座(5)的爬升斜坡(52)予以操作左控爪(71)及右控爪(72)对必旋转件的行星架(2)离合,并通过左控爪(71)及右控爪(72)的控爪轴(7)与棘爪离合环(6)的连接并依序步进旋转,而由棘爪离合环(6)控制轮轴(1)与太阳齿轮(4)之间的轴爪(10)的开或关,达到控制太阳齿轮(4)的固定与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凸轮基座(5)设有供拨杆(8)的控爪滑块(81)定位轴向位移的导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炽
申请(专利权)人:介隆兴齿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