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225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单元,及设于第一加强单元后方的第二加强单元;第一加强单元位于A柱内,并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由前至后下倾设置,第一加强单元的前端与侧围外板相连,后端与A柱内板相连;第二加强单元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加强单元的前端位于A柱内,并与第一加强单元相连,后端与门槛梁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能够在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时,使得作用于侧围外板上的碰撞力通过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在整车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分散传递至门槛梁,利于减少碰撞力过于集中而破坏A柱,从而提高车身在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撞时的安全性。撞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身侧部加强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车身门槛梁前部位于车身A柱下部及前地板的两侧区域,且位于车身骨架内部,为车身侧围骨架和A柱下部提供支撑,同时还能够提升门槛梁的整体刚度。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门槛梁前部位结构由左A柱下段与门槛梁连接板、门槛梁前加强板、门槛梁后加强板、门槛梁中加强板及门槛内板组成框架总成,门槛梁前后加强板焊接与A柱下段与门槛梁连接板内部之间,用以提升A柱下段与门槛梁连接板的刚度。
[0003]另外,A柱下段与门槛梁连接板和门槛梁中加强板焊接在门槛内板的内部形成加强结构,用以提升门槛梁前部的刚度,同时门槛梁加强板总成与A柱下段内板和门槛梁进行连接。但这种常规的布置在门槛梁上的加强结构存在碰撞力分散传导效果不足的问题,使得车身侧部的安全性能没有得到提升,同时容易因碰撞力过于集中而破坏A柱,导致A柱发生损伤。此外这种传统的应用在门槛梁上加强结构的零部件还存在尺寸大,生产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以提高车身在偏置碰撞时对碰撞力的分散传递效果,并减少A柱的损伤。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单元,以及沿整车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后方的第二加强单元;所述第一加强单元位于A柱内,并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由前至后下倾设置,所述第一加强单元的前端与侧围外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单元的后端与A柱内板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单元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加强单元的前端位于所述A柱内,并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单元的后端位于门槛梁内,并与所述门槛梁相连。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单元的前端同时与所述A柱内板相连。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单元包括A柱下段补强板,以及设于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前端的前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单元通过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外板相连,并通过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相连。
[0009]进一步的,所述前加强板包括横截面呈“U”形的主体部分,以及封堵在所述主体部分前端的连接部分;所述前加强板通过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相连,所述前加强板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侧围外板的前端面贴合相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并在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单元包括设于所述A柱内板上的A柱下段加强板;所述A柱下段加强板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A柱下段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相连,所述A柱下段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相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A柱下段加强板为一端敞口设置的盒状结构,且所述A柱下段加强板的敞口端朝向所述侧围外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单元包括设于A柱下段加强板底部的A柱门槛梁连接板;所述A柱门槛梁连接板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A柱门槛梁连接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和所述A柱内板相连,所述A柱门槛梁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相连。
[0014]进一步的,所述A柱门槛梁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的侧壁和底壁相连,并在A柱门槛梁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6]本技术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能够建立起侧围外板和门槛梁之间的传力通道,在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时,使得作用于侧围外板上的碰撞力通过第一加强单元和第二加强单元沿整车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分散传递至门槛梁,利于减少碰撞力过于集中而破坏A柱,还利于提升门槛梁前部的扭转刚度,从而提高车身在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
[0017]其次,第二加强单元的前端同时与A柱内板相连,利于提高第二加强单元的结构强度,同时利于传递至A柱的碰撞力经由第二加强单元向整车后方分散传递。前加强板与侧围外板相连,A柱下段补强板与A柱内板相连,利于引导传递至侧围外板上的碰撞力传递至A柱下段,并向整车后方分散传递。前加强板的主体部分结构简单,连接部分便于布置实施,且利于和侧围外板相连。A柱下段补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易于结构成型,A柱下段补强板和A柱内板之间形成的腔体,不仅利于提高结构强度,而且还利于提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效果。
[0018]再者,A柱下段加强板的前端和第一加强单元相连,后端和门槛梁相连,利于引导碰撞力向门槛梁的传递分散效果。A柱下段加强板呈盒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利于进一步提高A柱下段的抗扭强度。A柱门槛梁连接板的前端与第一加强单元和侧围外板相连,利于提高碰撞力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的传递效果。A柱门槛梁连接板与门槛梁及A柱门槛梁连接板相连,利于提高A柱和门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碰撞力的传递效果。
[0019]另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
[0020]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通过在车身上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能够提高车辆在偏置碰撞时对碰撞力的分散传递效果,而提升车辆在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与侧围外板和A柱内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内部的传力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A柱下段补强板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A柱下段补强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A柱下段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A柱门槛梁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的部分尺寸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A柱下段补强板;2、前加强板;3、A柱下段加强板;4、A柱门槛梁连接板;5、A柱内板;6、侧围外板;7、门槛梁;8、A柱下段加强补强板;
[0034]100、第一加强单元;200、第二加强单元;300、三角形空间;
[0035]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强单元(100),以及沿整车前后方向设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后方的第二加强单元(200);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位于A柱内,并在整车前后方向上由前至后下倾设置,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的前端与侧围外板(6)相连,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的后端与A柱内板(5)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单元(200)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二加强单元(200)的前端位于所述A柱内,并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单元(200)的后端位于门槛梁(7)内,并与所述门槛梁(7)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单元(200)的前端同时与所述A柱内板(5)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包括A柱下段补强板(1),以及设于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1)前端的前加强板(2);所述第一加强单元(100)通过所述前加强板(2)与所述侧围外板(6)相连,并通过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1)与所述A柱内板(5)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板(2)包括横截面呈“U”形的主体部分(201),以及封堵在所述主体部分(201)前端的连接部分(202);所述前加强板(2)通过所述主体部分(201)与所述A柱下段补强板(1)相连,所述前加强板(2)通过所述连接部分(202)与所述侧围外板(6)的前端面贴合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星星白雪松向睿凡王强郭青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