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全互通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9583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地下全互通立交桥涉及一种立交桥技术领域。在原地面纵向道路1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下穿隧道11,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左右转匝道2,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入下穿隧道上行;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过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10,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5沿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地面相交,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在右转匝道5外侧平行于地面前行,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纵向道路至其另一侧出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下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全互通立交桥,均在地面上空架桥,如中国专利号为200510022194. 6 的一字形全互通单层立交桥。但对某些旅游城市或世界遗产保护城市及地区,不允许在地 面架桥破坏景观,如杭州,现有全互通立交桥就不能解决其交通拥堵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全互通立交桥,就能达到既不 破坏景观,又能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由原地面道路、下穿隧道及左转弯地 下匝道组成的地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1.在原地面纵向道路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 下穿隧道,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机动车通过的高度,约5米。下穿隧道两端起于地平面,与 原十字路口垂直方向横向道路相连接,2.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 左右转匝道,在地面纵、横向人行道交汇前,向右斜向下穿过地面人行道,与横向下穿隧道 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入下穿隧道上行,完成了车道右转功能;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 行于地平面前行,至横向隧道与地平面相交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从地下横穿过 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到此完成了纵向车道左 转功能。3.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沿 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地面相交,完成右转功能,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在右转匝道外侧平 行于地面前行,至右转匝道与地面相汇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从地下横穿纵向道 路至其另一侧出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完成横向左转功能。4.横向人行道 在与纵向人行道交汇后,下行至隧道口进入横向隧道人行道,下穿纵向道路再上行与纵向 人行道相交汇,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约2. 5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环保节能、人车分离、各行其道、不影响城市景观和商 业繁荣、解决交通拥堵效果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全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平面(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面(右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下层(隧道部分)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行车路线示意图。图中1.纵向道路,2.纵向左右转匝道,3.地下左转匝道出口,4.地下左转匝道,5.横向右转匝道,6.地下左转匝道入口,7.纵向人行道,8.横向隧道人行道,9.纵向地下左 转匝道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处,10.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11.横向下穿隧道,12.横向人行道。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一、在原地面纵向道路1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下穿隧道11,其下穿处净空 为允许机动车通过的高度,约5米。下穿隧道两端起于地平面,与原十字路口垂直方向横向 道路相连接,二、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左右转匝道2,在地面纵、 横向人行道交汇前,向右斜向下穿过地面人行道,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 入下穿隧道上行,完成了车道右转功能;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横向隧 道与地平面相交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 6,从地下横穿过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 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到此完成了纵向车道左转功能。三、横向下穿隧道 右车道10,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5沿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 地面相交,完成右转功能,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4,在右转匝道5外侧平行于地面前行,至 右转匝道与地面相汇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 6,从地下横穿纵向道路至其另一侧出 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完成横向左转功能。四、横向人行道12在与纵向人 行7道交汇后,下行至隧道口进入横向隧道人行道8,下穿纵向道路再上行与纵向人行道相 交汇,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约2. 5米。图5中,可按各方向行车路线行车,各行其道,互不交叉,也不交织。且机非(人 行)分离,避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1.纵、横方向直行,按原直行方向不变。不拐弯,不绕道。2.纵向右转,可从左右转匝道2下行,下穿过人行道后,与横向下穿隧道11汇合, 然后向上进入横向路面道路。3.纵向左转,可从左右转匝道2下行,下穿过人行道后,沿横向下穿隧道11右侧, 平行于地面前行,至横向下穿隧道地平面起始处,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横穿横向道路至 对侧出口,再沿其右侧平行于地面前行,与横向隧道相交。4.横向右转,沿横向隧道右侧车道10,下行穿过人行道后,沿纵向车道右侧上行 至地面汇入纵向车道。5.横向左转,沿横向隧道右侧车道,下行穿过人行道后,沿纵向车道右侧平行于地 面,前行至横向右转车道汇入纵向车道处,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 6处,从地下横穿纵向道 路至另一侧出口,沿纵向道路另侧,上行,汇入纵向道路。6.纵向人行及非机动车,沿原纵向人行道前行。横向人行及非机动车,沿原横向人 行道12前行,经过纵向人行道7后,下行进入横向隧道人行道8,穿过纵向道路隧道口,再上 行进入地面纵向人行道与横向人行道交汇处。人行及非机动车不管横穿或纵行、左转右转, 均不与机动车道交叉。不停不让不等、十分安全、方便、快速。权利要求一种地下全互通立交桥,由原地面道路、下穿隧道及左转弯地下匝道组成,在原地面纵向道路(1)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下穿隧道(11),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机动车通过的高度,约5米,下穿隧道两端起于地平面,与原十字路口垂直方向横向道路相连接,其特征是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左右转匝道(2),在地面纵、横向人行道交汇前,向右斜向下穿过地面人行道,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入下穿隧道上行;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横向隧道与地平面相交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过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10),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5)沿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地面相交,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4),在右转匝道(5)外侧平行于地面前行,至右转匝道与地面相汇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纵向道路至其另一侧出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地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横向人行道(12)在与纵向人 行(7)道交汇后,下行至隧道口进入横向隧道人行道(8),下穿纵向道路再上行与纵向人行 道相交汇,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约2. 5米。专利摘要本地下全互通立交桥涉及一种立交桥
在原地面纵向道路1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下穿隧道11,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左右转匝道2,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入下穿隧道上行;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过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10,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5沿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地面相交,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在右转匝道5外侧平行于地面前行,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纵向道路至其另一侧出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下方。文档编号E01C1/04GK201581320SQ20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全互通立交桥,由原地面道路、下穿隧道及左转弯地下匝道组成,在原地面纵向道路(1)垂直方向,设置一横向下穿隧道(11),其下穿处净空为允许机动车通过的高度,约5米,下穿隧道两端起于地平面,与原十字路口垂直方向横向道路相连接,其特征是:将纵向原道路右车道,设置为逐渐向下行的纵向左右转匝道(2),在地面纵、横向人行道交汇前,向右斜向下穿过地面人行道,与横向下穿隧道相汇后分为两路:一路汇入下穿隧道上行;一路沿下穿隧道右侧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横向隧道与地平面相交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过横向道路至对侧出口,再沿其另侧回转前行,与横向隧道低处相汇;横向下穿隧道右车道(10),斜向下穿过人行道后分为两路:一路为横向右转匝道(5)沿纵向道路右侧上行与地面相交,另一路为地下左转匝道(4),在右转匝道(5)外侧平行于地面前行,至右转匝道与地面相汇处下方,进入地下左转匝道入口(6),从地下横穿纵向道路至其另一侧出口,沿另侧回转上行与纵向路面相交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温江星火专利开发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