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553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取绒面硅片;(2)硼扩散;(3)形成遂穿氧化层1和非晶硅层1;(4)形成遂穿氧化层2和非晶硅层2;(5)转化为多晶硅层1和多晶硅层2;(6)制取初型电池片;(7)去除初型电池片正面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8)生长氧化铝钝化层以及沉积氮化硅减反层;(9)印刷电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topcon电池结构,在背面多晶硅低掺杂层与高掺杂层之间增加一层隧穿层2作为湿法阻挡层,对低掺杂多晶硅起保护作用,在清洗硅片正面以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后,其对应隧穿层2的金属化部分得以保留,且提高钝化效果,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n

Topcon电池背面导电浆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腐蚀能力较难控制,为了防止导电浆料烧穿多晶硅层破坏隧穿层,从而造成巨大的负荷,多晶硅层需要沉积达到一定的厚度防止其烧穿。光寄生吸收随厚度增加而增加,多晶硅层过厚会造成电池的短路电流过低,导致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故而,将金属化部分多晶硅层厚度控制在120nm以上,高掺杂浓度提高金属化的接触能力,非金属部分厚度控制在20

50nm,适当降低掺杂浓度,提升欧姆接触。用激光去除非金属化区域的多晶硅后,在清洗硅片正面以及边缘的绕镀poly硅时,由于低掺杂多晶硅层表面无保护层,极易被破坏,会导致电池的短路电流降低,造成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对低掺杂多晶硅起保护作用,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
[0004](二)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包括硅基底、硅基底正面上设有P
+
掺杂层、氧化铝钝化层、氮化硅减反层和正面电极,且硅基底背面上设有遂穿氧化层1、多晶硅层1、遂穿氧化层2、多晶硅层2、氮化硅减反层和背面电极。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6](1)选用n型硅基底并进行双面制绒,形成金字塔结构,得到绒面硅片;
[0007](2)在绒面硅片的正面进行硼扩散,形成P
+
掺杂层和硼硅玻璃层,后去除其硼硅玻璃层、背面和边缘绕扩的掺杂层;
[0008](3)在绒面硅片的背面进行热氧化处理形成遂穿氧化层1,后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非晶硅层1;
[0009](4)对磷掺杂后的硅片再次予以热氧化处理形成遂穿氧化层2,后继续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非晶硅层2;
[0010](5)将两次磷掺杂后的硅片进行高温退火处理,使得非晶硅层1和非晶硅层2转化为多晶硅层1和多晶硅层2;
[0011](6)根据金属化图案采用激光去除非金属化区域的多晶硅层2和遂穿层2,形成凸出结构,得到初型电池片;
[0012](7)去除初型电池片正面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
[0013](8)采用ALD工艺,在初型电池片正面生长氧化铝钝化层,并采用PECVD法,在初型电池片正面和背面沉积氮化硅减反层;
[0014](9)在正面印刷银铝浆,在背面印刷银浆,烘干烧结后进行光注入处理。
[0015]优选的,步骤(2)中,硼掺杂浓度为4e20cm
‑3。
[0016]优选的,步骤(3)中,遂穿氧化层1的厚度为1.5

2nm,非晶硅层1的厚度为20

50nm,且非晶硅层1的磷掺杂浓度为8e19

3e20cm
‑3。
[0017]优选的,步骤(4)中,遂穿氧化层2的厚度为1

1.5nm,非晶硅层2的厚度为50

200nm,且非晶硅层2的磷掺杂浓度为3e20

1e21cm
‑3。
[0018]优选的,步骤(6)中,凸出结构的宽度为70

120μm,间距为1.2

1.5mm。
[0019]优选的,步骤(8)中,氧化铝钝化层的厚度为1

5nm,氮化硅减反层的厚度为60

80nm。
[0020](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n

Topcon电池结构,在背面多晶硅低掺杂层与高掺杂层之间增加一层隧穿层2作为湿法阻挡层,对低掺杂多晶硅起保护作用,在清洗硅片正面以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后,其对应隧穿层2的金属化部分得以保留,且提高钝化效果,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topcon电池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topcon电池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图2所示,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包括硅基底、硅基底正面上设有P
+
掺杂层、氧化铝钝化层、氮化硅减反层和正面电极,且硅基底背面上设有遂穿氧化层1、多晶硅层1、遂穿氧化层2、多晶硅层2、氮化硅减反层和背面电极。
[0027]实施例2
[0028]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1)选用n型硅基底并进行双面制绒,形成金字塔结构,得到绒面硅片。
[0030](2)在绒面硅片的正面进行硼扩散,硼掺杂浓度为4e20cm
‑3,形成P
+
掺杂层和硼硅玻璃层,后去除其硼硅玻璃层、背面和边缘绕扩的掺杂层。
[0031](3)在绒面硅片的背面进行热氧化处理形成厚度为1.5nm的遂穿氧化层1,后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厚度为20nm的非晶硅层1;非晶硅层1的磷掺杂浓度为8e19cm
‑3。
[0032](4)对磷掺杂后的硅片再次予以热氧化处理形成厚度为1nm的遂穿氧化层2,后继
续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厚度为100nm的非晶硅层2;非晶硅层2的磷掺杂浓度为6e20cm
‑3。
[0033](5)将两次磷掺杂后的硅片进行高温退火处理,使得非晶硅层1和非晶硅层2转化为多晶硅层1和多晶硅层2。
[0034](6)根据金属化图案采用激光去除非金属化区域的多晶硅层2和遂穿层2,形成凸出结构,得到初型电池片。其中,凸出结构的宽度为70μm,间距为1.2mm。
[0035](7)去除初型电池片正面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
[0036](8)采用ALD工艺,在初型电池片正面生长厚度为2nm的氧化铝钝化层,并采用PECVD法,在初型电池片正面和背面沉积厚度为60nm的氮化硅减反层。
[0037](9)在正面印刷银铝浆,在背面印刷银浆,烘干烧结后进行光注入处理。
[0038]实施例3...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硅基底、硅基底正面上设有P
+
掺杂层、氧化铝钝化层、氮化硅减反层和正面电极,且硅基底背面上设有遂穿氧化层1、多晶硅层1、遂穿氧化层2、多晶硅层2、氮化硅减反层和背面电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面采用双层隧穿层结构的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用n型硅基底并进行双面制绒,形成金字塔结构,得到绒面硅片;(2)在绒面硅片的正面进行硼扩散,形成P
+
掺杂层和硼硅玻璃层,后去除其硼硅玻璃层、背面和边缘绕扩的掺杂层;(3)在绒面硅片的背面进行热氧化处理形成遂穿氧化层1,后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非晶硅层1;(4)对磷掺杂后的硅片再次予以热氧化处理形成遂穿氧化层2,后继续采用PECVD原位磷掺杂的方法形成非晶硅层2;(5)将两次磷掺杂后的硅片进行高温退火处理,使得非晶硅层1和非晶硅层2转化为多晶硅层1和多晶硅层2;(6)根据金属化图案采用激光去除非金属化区域的多晶硅层2和遂穿层2,形成凸出结构,得到初型电池片;(7)去除初型电池片正面及边缘的绕镀多晶硅;(8)采用ALD工艺,在初型电池片正面生长氧化铝钝化层,并采用PECVD法,在初型电池片正面和背面沉积氮化硅减反层;(9)在正面印刷银铝浆,在背面印刷银浆,烘干烧结后进行光注入处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冉冉高芳丽郭小飞戴欣欣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