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5202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其设置于形成车辆的骨架的框架与在车辆中比框架靠外侧的外侧构造物之间,该第一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为在由于对外侧构造物的冲击负荷而使外侧构造物向框架侧位移或变形的被冲击状况下,比框架优先变形;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于框架与外侧构造物之间;以及切换部,能将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设置状态在下述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被冲击状况下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冲击负荷的第一设置状态和在被冲击状况下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冲击负荷而与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一同变形的第二设置状态。同变形的第二设置状态。同变形的第二设置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汽车的保险杠内,在形成车辆的骨架的框架(也称为车架)与保险杠梁之间设有可塑性变形的溃缩盒(crash

can)(也称为缓冲吸能盒)作为冲击吸收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盒通过冲击负荷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压曲变形并压扁,由此吸收由车辆的碰撞产生的能量,抑制框架的变形。
[0003]与此相关地,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碰撞能量的自适应崩解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碰撞能量的自适应崩解装置构成为通过碰撞能量使变形构件渐细地变形,由此崩解碰撞能量。碰撞能量的自适应崩解装置通过驱动器装置来变更构成使变形构件变形的锥形面的板的片数,对变形构件的渐细进行调节,由此使碰撞能量的崩解量可变。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

5051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此,为了即使在车辆发生高速碰撞的情况等碰撞能量较大的情况下也更可靠地保护乘坐者,需要能吸收大的碰撞能量。因此,优选冲击吸收装置的强度高。在该情况下,框架与冲击吸收装置一同变形来吸收冲击。另一方面,在车辆低速碰撞的情况等碰撞能量较小的轻碰撞时,当冲击吸收装置的强度高时,冲击吸收装置的变形需要大的冲击负荷,其结果是,会导致冲击吸收装置无法充分变形而无法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其结果是,恐怕框架会变形、冲击会传递给乘坐者。当在轻碰撞时也会影响框架时,仅更换保险杠梁和冲击吸收装置也无法应对,因此从可维修性(修理性)的观点来看是不便的。此外,在该情况下,有事故史的话,还存在车辆价值降低这种不利。因此,在碰撞能量较小的情况下,优选的状态是能调整成能使冲击吸收装置的强度变小,以便小的碰撞能量也会使冲击吸收装置变形。
[0009]本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用于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变更其强度的技术。
[0010]技术方案
[00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采用以下的构成。即,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其设置于形成车辆的骨架的框架与在所述车辆中位于所述框架的外侧的外侧构造物之间,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为在通过对所述外侧构造物的冲击负荷使所述外侧构造物向所述框架侧位移或变形的被冲击状况下比所述框架优先变形;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与所述外侧构造物之间;以及切换部,能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设置状态在下述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被冲击状
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所述冲击负荷的第一设置状态和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所述冲击负荷而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一同变形的第二设置状态。
[0012]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能将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设置状态在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冲击负荷的第一设置状态和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冲击负荷的第二设置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此,冲击吸收装置能切换抗冲击负荷的强度。由此,在碰撞能量较大的碰撞时,通过使第二冲击吸收构件为第二设置状态而与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一同变形,能吸收大的碰撞能量。另一方面,在碰撞能量较小的轻碰撞时,使第二冲击吸收构件2为第一设置状态而仅使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就是说,能吸收重碰撞时的冲击,并且在轻碰撞时仅通过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吸收冲击,抑制对框架的冲击传递,提高车辆的可维修性。
[0013]而且,也可以是,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具备:基座部,以固定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框架;接受部,在所述基座部开口而成,所述接受部接受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一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允许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框架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所述冲击负荷;以及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基座部,与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二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抵接,限制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框架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所述冲击负荷。
[0014]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抵接部以包围所述接受部的方式形成为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所述切换部通过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相对于所述接受部位移,对所述第一设置状态和所述第二设置状态进行切换。
[0015]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切换部使所述抵接部相对于所述接受部位移,通过将所述抵接部配置于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进入所述接受部的第一位置来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切换成所述第一设置状态,通过将所述抵接部配置于妨碍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进入所述接受部的第二位置来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切换成所述第二设置状态。
[0016]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截面即与从所述外侧构造物侧朝向所述框架侧的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为在所述框架侧的端部小于所述接受部的截面的大小,随着趋向所述外侧构造物侧逐渐变大,在所述外侧构造物侧的端部变得大于所述接受部的截面的大小。
[0017]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与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一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抵接,受到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负荷而断裂,由此使所述接受部开口。
[0018]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中与所述基座部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包括:抵接区域,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至少处于所述第一设置状态时,与所述脆弱部抵接;以及非抵接区域,不与所述基座部抵接。
[0019]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和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均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侧向所述外侧构造物侧延伸的筒状,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
[0020]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外周面形
成有向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内周面卡合,由此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保持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
[0021]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处于所述第二设置状态时,所述突起部以使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沿着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压曲的方式引导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
[0022]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处于所述第二设置状态时,以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变形开始的定时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变形开始的定时不同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和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
[0023]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冲击吸收装置中,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所述外侧构造物侧的端部比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所述外侧构造物侧的端部靠所述外侧构造物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中,具备:第一冲击吸收构件,其设置于形成车辆的骨架的框架与在所述车辆中位于所述框架的外侧的外侧构造物之间,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为在由于对所述外侧构造物的冲击负荷而使所述外侧构造物向所述框架侧位移或变形的被冲击状况下,比所述框架优先变形;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与所述外侧构造物之间;和切换部,能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设置状态在下述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所述冲击负荷的第一设置状态和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所述冲击负荷而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一同变形的第二设置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具备:基座部,以固定所述第一冲击吸收构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框架;接受部,在所述基座部开口而成,所述接受部接受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一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允许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框架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避开所述冲击负荷;以及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基座部,与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二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抵接,限制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框架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承受所述冲击负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抵接部以包围所述接受部的方式形成为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所述切换部通过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相对于所述接受部位移,对所述第一设置状态和所述第二设置状态进行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切换部使所述抵接部相对于所述接受部位移,通过将所述抵接部配置于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进入所述接受部的第一位置来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切换成所述第一设置状态,通过将所述抵接部配置于妨碍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进入所述接受部的第二位置来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切换成所述第二设置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冲击吸收构件的截面,即与从所述外侧构造物侧朝向所述框架侧的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在所述框架侧的端部小于所述接受部的截面的大小,随着趋向所述外侧构造物侧逐渐变大,在所述外侧构造物侧的端部变得大于所述接受部的截面的大小。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脆弱部,所述脆弱部与在所述被冲击状况下处于所述第一设置状态的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征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大赛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