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具有所述汽车防撞梁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97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具有所述汽车防撞梁的汽车。汽车防撞梁包括前梁和安装在前梁上且在面向汽车的一侧上的至少一个吸能盒。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筋,筋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其横截面呈“W”形,且“W”形的两个两端分别与吸能盒的相邻两个拐角处固定,“W”形的顶点固定在吸能盒上且在固定有所述两个两端的侧边上,“W”形的两个底点均固定在与所述相邻两个拐角处相对的侧边上。因而吸能盒的顶边和底边都能有除相应的相邻两个拐角之外的受力点,“W”中间的两条受力带与吸能盒的底边构成平稳的三角形结构,共筑平稳的受力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解决传统吸能盒内部的十字交叉结构的硬伤,同时又能保障吸能盒的平稳而不倾斜。同时又能保障吸能盒的平稳而不倾斜。同时又能保障吸能盒的平稳而不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具有所述汽车防撞梁的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具有所述汽车防撞梁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要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所以汽车防撞梁不是为防止被碰撞,而是在发生汽车碰撞的时候,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汽车主体受到伤害,起到保护汽车的作用。
[0003]现有的吸能盒会在内部设置各种筋,去辅助防撞梁更好的完成对汽车的保护作用。但是目前筋的设计方式基本上存在十字交叉结构(或者丁字结构),从而造成十字交叉处(或者丁字汇合处)的结构强度特别硬,反而影响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这也是为啥吸能盒从来都没有设置实心的原因(吸能盒全部空心会造成吸能盒的结构强度不够,很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吸能盒一般也不设置空心)。但是十字交叉结构的筋可以让吸能盒整体比较平稳的吸收碰撞能量,受力均匀,不容易倾斜。另外现有的吸能盒对正向碰撞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对于车头侧边的碰撞吸能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防撞梁的吸能盒在吸能性和平稳性之间无法达到良好兼顾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具有所述汽车防撞梁的汽车。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防撞梁,其包括:
[0006]前梁;<br/>[0007]至少一个吸能盒,其安装在前梁上且在面向汽车的一侧上;
[0008]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筋,筋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其横截面呈“W”形,且“W”形的两个两端分别与吸能盒的相邻两个拐角处固定,“W”形的顶点固定在吸能盒上且在固定有所述两个两端的侧边上,“W”形的两个底点均固定在与所述相邻两个拐角处相对的侧边上。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防撞梁还包括:
[0010]与至少一个吸能盒相对应的边梁,边梁的一端固定在前梁上,另一端固定在相应的吸能盒上。
[0011]优选地,当吸能盒的数量为多个时,位于前梁最外援的两个吸能盒,其与前梁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相应的边梁。
[0012]优选地,边梁与相应吸能盒之间的锐角夹角为45
°

[0013]优选地,边梁的内部也设置有筋,边梁的筋在垂直于边梁的长度方向上,其横截面呈“W”形。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底点在相应侧边上的两个固定位置将相应
侧边分成相等的三份。
[0015]优选地,所述顶点在相应侧边上的固定位置将相应侧边分成相等的两份。
[0016]再优选地,“W”形的开口朝上。
[001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筋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安装有上述任意汽车防撞梁。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良吸能盒,吸能盒的上、下两边都能保持均衡的六条受力带,在这个基础上,中间的两条受力带与吸能盒的底边可以构成平稳的三角形结构,共筑平稳的受力面,提升吸能盒的吸能能力。故,本专利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吸能盒内部的十字交叉结构的硬伤,同时又能保障吸能盒的平稳而不倾斜。
[0021](2)本专利技术通过增设边梁,解决了传统车头非正向碰撞时吸能效果不理想,或传统车头侧边的碰撞吸能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在汽车前侧碰的情况下吸收能量,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汽车正面碰撞的时候,边梁和吸能盒还存在一个吸能上的协同作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防撞梁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2与图1相似,其为图1中汽车防撞梁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0024]图3为图1中汽车防撞梁的吸能盒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中汽车防撞梁的边梁在垂直于边梁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9]汽车防撞梁安装在汽车上,用来吸收汽车受到碰撞时的碰撞能量,从而减轻汽车的碰撞损伤,尤其是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可以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避免汽车收到碰撞损伤,降低碰撞成本。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防撞梁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与图1相似,其为图1中汽车防撞梁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本专利技术的汽车防撞梁包括前梁1、至少一个吸能盒2、与至少一个吸能盒2相对应的边梁4。吸能盒2安装在前梁1上且在面向汽车的一侧上。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的数量以两个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然吸能盒2
可以只设置居中于前梁1上的一个,还可以设置均匀位于前梁1上的三个甚至更多。
[0030]请结合图3,图3为图1中汽车防撞梁的吸能盒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的横截面示意图。吸能盒2的内部设置有筋3,为了尽可能的提升吸能效果,筋3尽量采用一体成型结构。筋3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其横截面呈“W”形,且“W”形的两个两端分别与吸能盒2的相邻两个拐角处固定,“W”形的顶点固定在吸能盒2上且在固定有所述两个两端的侧边上,“W”形的两个底点均固定在与所述相邻两个拐角处相对的侧边上。
[003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吸能盒2的内部设置横截面呈“W”形的筋3,从而筋3可以有效的配合吸能盒2进行吸能,因为“W”形的两个两端分别与吸能盒2的相邻两个拐角处固定,“W”形的顶点固定在吸能盒2上且在固定有所述两个两端的侧边上,“W”形的两个底点均固定在与所述相邻两个拐角处相对的侧边上,所以吸能盒2的顶边和底边都能保持均衡的六条受力带5,在这个基础上,中间的两条受力带5与吸能盒2的底边可以构成平稳的三角形结构,共筑平稳的受力面,提升吸能盒2的吸能能力。吸能盒的顶边和底边都能有除相应的相邻两个拐角之外的受力点,吸收能力更好,虽然顶边和底边的受力点数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撞梁,其包括:前梁(1);至少一个吸能盒(2),其安装在前梁(1)上且在面向汽车的一侧上;其特征在于,吸能盒(2)的内部设置有筋(3),筋(3)在垂直于汽车行进方向上其横截面呈“W”形,且“W”形的两个两端分别与吸能盒(2)的相邻两个拐角处固定,“W”形的顶点固定在吸能盒(2)上且在固定有所述两个两端的侧边上,“W”形的两个底点均固定在与所述相邻两个拐角处相对的侧边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防撞梁还包括:与至少一个吸能盒(2)相对应的边梁(4),边梁(4)的一端固定在前梁(1)上,另一端固定在相应的吸能盒(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当吸能盒(2)的数量为多个时,位于前梁(1)最外援的两个吸能盒(2),其与前梁(1)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相应的边梁(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兰春丁艺朱剑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