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343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该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吸能盒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分离开且位于防撞梁的同一侧,吸能盒前端面与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内侧支架连接防撞梁内侧面与吸能盒内侧面,内侧支架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外侧支架至少部分地位于吸能盒外侧面的外侧且连接防撞梁与吸能盒,外侧支架上设有外侧诱导结构,外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具有内侧诱导结构的内侧支架和具有外侧诱导结构的外侧支架,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防撞梁与吸能盒的连接影响车辆的碰撞性能,相关技术中,较多数防撞梁与吸能盒采用焊接(固连)连接,在车辆前端发生碰撞例如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挤压吸能盒,使吸能盒溃缩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但是,这种连接结构的防撞梁总成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效果较差,且防撞梁容易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吸能效果较好且防撞梁不易断裂。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所述吸能盒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的同一侧,所述吸能盒具有朝向相对吸能盒的吸能盒内侧面、背向相对吸能盒的吸能盒外侧面、距离所述防撞梁最近的吸能盒前端面,所述防撞梁具有朝向所述吸能盒的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吸能盒前端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所述内侧支架连接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所述内侧支架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所述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变形;所述外侧支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吸能盒外侧面的外侧且连接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吸能盒,所述外侧支架上设有外侧诱导结构,所述外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变形。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连接防撞梁和吸能盒,并且在内侧支架上设置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的内侧诱导结构,在外侧支架上设置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的外侧诱导结构,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侧支架包括第一内板部、第二内板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连接内板部,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相连接,所述连接内板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吸能盒内侧面均分离开,所述内侧诱导结构形成在所述连接内板部上,所述内侧诱导结构包括旋转诱导压溃筋,所述连接内板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和所述第二内板部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和内第二侧边,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从所述内第一侧边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内板部上设有斜撑加强筋,所述斜撑加强筋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板部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内板部延伸,所
述斜撑加强筋与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交叉,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所述斜撑加强筋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板部、所述第二内板部位于所述连接内板部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内板部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0
°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侧支架还包括内防护翻边,所述内防护翻边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远离所述连接内板部的一端,所述内防护翻边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内防护翻边与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具有防撞梁上侧面和防撞梁下侧面,所述吸能盒具有吸能盒上侧面和吸能盒下侧面,所述外侧支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板、第一本体第二板、第一本体第三板,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与所述防撞梁上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与所述防撞梁下侧面相连接,所述外侧诱导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上;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第二本体第一板、第二本体第二板、第二本体第三板,所述第二本体第一板与所述吸能盒上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与所述吸能盒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本体第三板与所述吸能盒下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一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三板相连接。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包括第二板本体和第二板翘曲部,所述第二板本体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贴合,所述第二板翘曲部连接所述第二板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且所述第二板翘曲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所述外侧诱导结构构造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翘曲部上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包括台阶结构,且在从所述第二板本体到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的方向上,所述折弯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夹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之间,且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和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通过第一外紧固件与所述防撞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紧固件的轴线沿竖向延伸且形成为扭转中心线。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上固定设有套筒,所述第一外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所述套筒、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后与所述螺母螺接。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支架还包括外防护翻边,所述外防护翻边连接在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一端,所述外防护翻边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外侧面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外防护翻边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支架与所述防撞梁之间通过第一外紧固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紧固件的轴线沿竖向延伸且形成为扭转中心线,所述吸能盒前端面构造为“V”形且包括前端第一面和前端第二面,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连接端比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分离端更靠近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前端第一面位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朝向车外的一侧,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前端第一面和所述前端
第二面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外紧固件相对设置。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前端第一面和所述前端第二面均沿竖向设置;其中,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平行;和/或,在从所述前端第一面到所述前端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前端第二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前端第二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角度为8
°
~30
°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盒顶横板、盒底横板及位于所述盒顶横板和所述盒底横板之间的至少一层盒中间横板,所述第一竖板连接所述盒顶横板、所述盒底横板和所述盒中间横板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二竖板连接所述盒顶横板、所述盒底横板和所述盒中间横板的横向另一端,所述吸能盒的高度大于所述防撞梁的高度,所述第一竖板的前边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前边沿均包括:竖向边沿、位于所述竖向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1)的同一侧,所述吸能盒(2)具有朝向相对吸能盒(2)的吸能盒内侧面(21)、背向相对吸能盒(2)的吸能盒外侧面(22)、距离所述防撞梁(1)最近的吸能盒前端面(25),所述防撞梁(1)具有朝向所述吸能盒(2)的防撞梁内侧面(11),所述吸能盒前端面(25)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分离开;内侧支架(3),所述内侧支架(3)连接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所述内侧支架(3)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所述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1)变形;外侧支架(4),所述外侧支架(4)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吸能盒外侧面(22)的外侧且连接所述防撞梁(1)与所述吸能盒(2),所述外侧支架(4)上设有外侧诱导结构,所述外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1)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3)包括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和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31)、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连接内板部(33),所述第一内板部(31)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相连接,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均分离开,所述内侧诱导结构形成在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上,所述内侧诱导结构包括旋转诱导压溃筋(34),所述连接内板部(33)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31)和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从所述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3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斜撑加强筋(35),所述斜撑加强筋(35)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板部(31)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35)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内板部(32)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35)与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交叉,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所述斜撑加强筋(35)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部(31)、所述第二内板部(32)位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0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3)还包括内防护翻边(38),所述内防护翻边(38)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远离所述连接内板部(33)的一端,所述内防护翻边(38)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内防护翻边(38)与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1)具有防撞梁上侧面和防撞梁下侧面,所述吸能盒(2)具有吸能盒上侧面(23)和吸能盒下侧面(24),所述外侧支架(4)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板(411)、第一本体第二板(412)、第一本体第三板(413),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411)与所述防撞梁上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
第二板(412)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413)与所述防撞梁下侧面相连接,所述外侧诱导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412)上;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第二本体第一板(421)、第二本体第二板(422)、第二本体第三板(423),所述第二本体第一板(421)与所述吸能盒上侧面(23)相连接,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422)与所述吸能盒外侧面(22)相连接,所述第二本体第三板(423)与所述吸能盒下侧面(24)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板(411)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一板(421)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412)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422)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第三板(413)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三板(423)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板(412)包括第二板本体(4121)和第二板翘曲部(4122),所述第二板本体(4121)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贴合,所述第二板翘曲部(4122)连接所述第二板本体(4121)与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422),且所述第二板翘曲部(4122)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分离开,所述外侧诱导结构构造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翘曲部(4122)上的折弯部(43),所述折弯部(43)包括台阶结构,且在从所述第二板本体(4121)到所述第二本体第二板(422)的方向上,所述折弯部(43)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1)夹设于所述第一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晶王宏民唐威梁虎鲍玉鹏胡智勇周杰邓井井王世春刘华义廖文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