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460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车辆,所述吸能装置包括:筒部,所述筒部内形成有第一吸能腔;吸能部,所述吸能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外周且所述吸能部中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吸能腔,所述吸能部的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能装置通过在筒部外周环绕设置吸能部,筒部中的第一吸能腔和吸能部中的第二吸能腔分层设置,提高了吸能装置的碰撞吸能能力。置的碰撞吸能能力。置的碰撞吸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碰撞安全性能是车身结构安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减小由于碰撞造成乘员伤害的程度,这要求车身结构必须具备吸能以及抗变形的能力,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尽可能的吸收碰撞能量、减小车辆撞击的加速度。为尽可能的吸收撞击动能,常在车辆保险杠系统中设置碰撞吸能盒,发生碰撞时车辆通过吸能盒的压缩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动能及减小最大撞击力以缓和冲击。
[0003]相关技术中,汽车吸能盒多为单级结构,吸能盒的厚度单一,吸能盒的吸能效果较差,且等厚结构的吸能盒没有在碰撞方向上增强刚度,往往会由于受力及制造等原因导致吸能盒在碰撞中变形不稳定,导致车体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不稳定,影响安全性,因此,如何优化吸能盒结构,提高碰撞吸能性能,保证车辆碰撞安全性,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吸能装置通过在筒部外周环绕设置吸能部,筒部中的第一吸能腔和吸能部中的第二吸能腔分层设置,提高了吸能装置的碰撞吸能能力。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吸能装置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包括:筒部,所述筒部内形成有第一吸能腔;吸能部,所述吸能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外周且所述吸能部中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吸能腔,所述吸能部的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通过在筒部外周环绕设置吸能部,并且在筒部中形成第一吸能腔,在吸能部中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吸能腔,第一吸能腔和多个第二吸能腔在径向上分层布置,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筒部和吸能部分层变形并进行吸能,提高碰撞吸能效果,且吸能部的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吸能部的结构构造为类蜂窝状,可以提高吸能部的结构强度,吸能部的碰撞变形更加均匀,碰撞吸能效果更好,在筒部和吸能部中形成多个吸能腔体,有利于实现对于吸能装置的减重,实现轻量化。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部包括: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套设于所述筒部外周并与所述筒部连接,所述第一吸能部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外周且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一吸能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吸能腔。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部还包括: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设置
于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筒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筋构造为在所述筒部外周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筒部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吸能腔。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吸能部由多个第一面围成,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棱,所述第二吸能部由多个第二面围成,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棱;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棱,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筋的另一端连接于与所述第一棱正对的第二面;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筒部的外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面。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第二连接筋分别沿所述筒部的径向延伸,在周向上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筋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吸能部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吸能部的横截面均构造为正六边形。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筋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筋之间的夹角为α且满足:α≤30
°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周壁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吸能部的周壁厚度。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筒部和所述吸能部均构造为铝合金。
[0016]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吸能装置,由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吸能装置,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吸能装置碰撞吸能效果更好,车辆的碰撞安全性更高。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装置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装置的筒部和第一吸能部的连接截面图;
[0022]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装置的筒部、第一吸能部和第二吸能部的连接截面图;
[0023]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装置的第一吸能部和第一连接筋的连接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吸能装置1;
[0026]筒部11、第一吸能腔111;
[0027]第一吸能部121、第二吸能部122;第二吸能腔13;
[0028]第一连接筋141、第二连接筋142;
[0029]第一面151、第一棱1511、第二面152、第二棱1521。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1]碰撞安全性能是车身结构安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减小由于碰撞造成乘员伤害的程度,这要求车身结构必须具备吸能以及抗变形的能力,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尽可能的吸收碰撞能量、减小车辆撞击的加速度。为尽可能的吸收撞击动能,常在车辆保险杠系统中设置碰撞吸能盒,发生碰撞时车辆通过吸能盒的压缩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动能及减小最大撞击力以缓和冲击。
[0032]相关技术中,汽车吸能盒多为单级结构,吸能盒的厚度单一,吸能盒的吸能效果较差,且等厚结构的吸能盒没有在碰撞方向上增强刚度,往往会由于受力及制造等原因导致吸能盒在碰撞中变形不稳定,导致车体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不稳定,影响安全性,因此,如何优化吸能盒结构,提高碰撞吸能性能,保证车辆碰撞安全性,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0033]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1。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1包括筒部11和吸能部,筒部11内形成有第一吸能腔111;吸能部环绕设置于筒部11的外周且吸能部中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吸能腔13,吸能部的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
[0035]如图1和图3所示,在筒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部,所述筒部内形成有第一吸能腔;吸能部,所述吸能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外周且所述吸能部中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吸能腔,所述吸能部的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包括: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套设于所述筒部外周并与所述筒部连接,所述第一吸能部横截面构造为正多边形;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外周且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一吸能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筋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吸能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还包括: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筒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筋构造为在所述筒部外周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筒部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吸能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部由多个第一面围成,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棱,所述第二吸能部由多个第二面围成,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崴崴李博谭冰花张超凡曾婷涂金刚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