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67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及汽车,属汽车车身领域。车辆通过前端吸能结构中的前碰传感器接受碰撞信号,通过在吸能盒上设置溃缩孔、前纵梁前端设置压痕、前纵梁后端增加补强梁,可实现吸能盒、纵梁从前到后的依次压溃,吸能效率相对传统钢制前防撞梁提升20%,重量降低,具备溃缩孔的主吸能盒及工艺压痕的前纵梁可作为第一条传力路径充分溃缩吸能。小腿下支撑总成安装于前副车架前端,既可以作为碰撞吸能的第二条传力路径,可实现碰撞过程中前端折弯上翘,有效降低碰撞加速度峰值;又可以作为行人保护腿部的下支撑,避免腿部“C”字形弯折,有效降低车外行人的腿部伤害值。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的问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涉及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C

NCAP作为汽车开发、购买的重要评估依据,越来越受到车企和消费者的重视。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研究、汽车市场车型基础数据研究、前沿汽车试验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不断深入,C

NCAP也不断完善和提升,目前最新版是2021版C

NCAP。在正面碰撞工况中,其相对于2018版增加了MPDB车

车对撞工况,增加碰撞车辆兼容性评分,需要平衡车辆的“耐撞性”和“攻击性”,对车辆前端吸能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在行人保护腿部试验工况中,采用先进行人腿型aPLI替代传统FLEX

PLI和TRL上腿型,其评价指标相对传统FLEX

PLI和TRL上腿型要求更为苛刻,开发难度更高。然而,现有的传统车辆由于未针对性开发,一般多采用传统的前防撞梁及吸能盒的前端吸能结构,缺乏其他传力路径,难以满足2021版C

NCAP碰撞性能开发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传统的前防撞梁及吸能盒的前端吸能结构,缺乏其他传力路径,难以平衡车辆的“耐撞性”和“攻击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及汽车。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小腿下支撑总成和前副车架;在前防撞梁上安装有前纵梁,所述小腿下支撑总成安装在前副车架的前端,所述前副车架的后端与前防撞梁相连,且小腿下支撑总成和前副车架位于前防撞梁的下方;
[0006]所述前防撞梁包括主吸能盒和主吸能盒端板,主吸能盒端板安装在主吸能盒的外壁,在主吸能盒上开设有溃缩孔;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压痕和前纵梁端板;前纵梁压痕位于主吸能盒的内壁,前纵梁端板套设在主吸能盒上与主吸能盒端板贴合;主吸能盒内设有前纵梁后端补强梁。
[0007]优选地,小腿下支撑总成包括小腿下支撑横梁和两个小腿下支撑纵梁;
[0008]两个小腿下支撑纵梁与小腿下支撑横梁垂直连接,小腿下支撑纵梁上套设有副吸能盒和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副吸能盒上套设有副吸能盒端板,所述副吸能盒端板与所述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贴合。
[0009]优选地,所述小腿下支撑横梁和所述小腿下支撑纵梁的连接处设有焊缝;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上开设有下螺栓安装孔和上螺栓安装孔。
[0010]优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与副吸能盒相连,在前副车架的另一端安装有后端加强横梁,在前副车架的上方均匀设置有安装点。
[0011]优选地,在所述前副车架的上安装有前减震器座,所述前减震器座包括前减震器座加强筋和前减震器座下连接横梁、前减震器座上连接横梁;前减震器座下连接横梁安装在前副车架的上方,前减震器座上连接横梁安装在前减震器座下连接横梁的上方,前减震器座加强筋安装在所述前减震器座下连接横梁的一侧。
[0012]优选地,在前减震器座上连接横梁上开设有工艺孔。
[0013]优选地,所述前减震器座下连接横梁与所述前减震器座上连接横梁之间设有防火墙;所述防火墙包括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且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对称设置。
[0014]优选地,在所述主吸能盒的端部安装有前碰传感器安装支架,在所述前碰传感器安装支架上设有前拖车钩套筒。
[0015]优选地,所述主吸能盒与所述主吸能盒端板连接处设有焊缝,在所述主吸能盒端板和所述前纵梁端板上开设有螺栓连接孔;
[0016]前纵梁后端补强梁采用前纵梁后端补强梁烧焊固定在主吸能盒上。
[001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采用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车辆通过前端吸能结构中的前碰传感器接受碰撞信号,通过在吸能盒上设置溃缩孔、前纵梁前端设置压痕、前纵梁后端增加补强梁,可实现吸能盒、纵梁从前到后的依次压溃,吸能效率相对传统钢制前防撞梁提升20%,重量降低5kg,具备溃缩孔的主吸能盒及工艺压痕的前纵梁可作为第一条传力路径充分溃缩吸能。小腿下支撑总成安装于前副车架前端,既可以作为碰撞吸能的第二条传力路径,可实现碰撞过程中前端折弯上翘,从而有效降低碰撞加速度峰值;又可以作为行人保护腿部的下支撑,避免腿部“C”字形弯折,有效降低车外行人的腿部伤害值。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同时兼顾21版C

NCAP的MPDB工况和行人保护开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保障车内乘员安全和车外行人安全。
[0020]进一步地,前减震器座采用一体化压铸成型,可大幅降低车身重量,增加前减震器座处的强度,同时避免传统车辆发生碰撞时前减震器座处焊点失效,从而降低防火墙侵入量,保障乘员安全。
[0021]进一步地,在前减震器座上连接横梁上开设有工艺孔,为了减少热节,有利于提升热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总体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前挡板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四点安装的前副车架安装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前副车架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前端吸能传力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前减震器座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后端补强梁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

前防撞梁,11

主吸能盒;12

主吸能盒端板;111

主吸能盒的溃缩孔;112

焊缝;121

第一螺栓连接孔、122

第二螺栓连接孔、123

第三螺栓连接孔、124

第四螺栓连接孔;13

前碰传感器安装支架;14

前拖车钩套筒;
[0031]2‑
前纵梁,21

前纵梁压痕;22

前纵梁端板;23

前纵梁后端补强梁;231

前纵梁后端补强梁烧焊;
[0032]3‑
小腿下支撑总成,31

小腿下支撑横梁;32

小腿下支撑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1)、小腿下支撑总成(3)和前副车架(4);在前防撞梁(1)上安装有前纵梁(2),所述小腿下支撑总成(3)安装在前副车架(4)的前端,所述前副车架(4)的后端与前防撞梁(1)相连,且小腿下支撑总成(3)和前副车架(4)位于前防撞梁(1)的下方;所述前防撞梁(1)包括主吸能盒(11)和主吸能盒端板(12),主吸能盒端板(12)安装在主吸能盒(11)的外壁,在主吸能盒(11)上开设有溃缩孔(111);所述前纵梁(2)包括前纵梁压痕(21)和前纵梁端板(22);前纵梁压痕(21)位于主吸能盒(11)的内壁,前纵梁端板(22)套设在主吸能盒(11)上与主吸能盒端板(12)贴合;主吸能盒(11)内设有前纵梁后端补强梁(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小腿下支撑总成(3)包括小腿下支撑横梁(31)和两个小腿下支撑纵梁(32);两个小腿下支撑纵梁(32)与小腿下支撑横梁(31)垂直连接,小腿下支撑纵梁(32)上套设有副吸能盒(33)和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322);副吸能盒(33)上套设有副吸能盒端板(331),所述副吸能盒端板(331)与所述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322)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下支撑横梁(31)和所述小腿下支撑纵梁(32)的连接处设有焊缝(321);小腿下支撑纵梁端板(322)上开设有下螺栓安装孔(3221)和上螺栓安装孔(322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碰撞兼容性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4)与副吸能盒(33)相连,在前副车架(4)的另一端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鑫彭超袁培荣晏伦宇魏晟弘李卫星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