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车辆及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4062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3
一种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安装于前副车架上,其包括过渡支架、泵体支架、线束固定板和减震装置,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过渡支架与电机装配连接,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泵体支架与悬置连接传递振动,所述线束固定板用于固定膜片泵线束,所述过渡支架和所述线束固定板分别与所述泵体支架装配一体,所述泵体支架、所述线束固定板和所述减震装置分别与泵本体装配一体,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为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上的减震橡胶,所述第二减震部为与所述第一减震部固连一体的减震弹簧,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和所述悬置为所述泵本体提供三级减震。本体提供三级减震。本体提供三级减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车辆及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
,尤其涉及一种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车辆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代车辆大多采用真空助力器作为制动系统的辅助助力方式。真空助力器通过单向阀与发动机进气歧管相连接,当发动机运转时,产生负压,进而在真空助力器内部形成压力差,从而达到减轻制动踏板操纵力的作用,真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整车制动距离,直接影响驾驶安全性,可见真空系统对于制动系统的重要作用。
[0003]膜片式电子真空泵具有效率高,防护等级好,温升小、噪音小等特点,近年来广泛用于各个汽车车型中,充当液压刹车制动系统中真空助力系统的真空源。然而其工作特点:膜片与其工作腔壁室的碰撞,导致震动偏大,一直被各个汽车厂商所诟病,而且电子真空泵直接与汽车的前副车架相连,也会导致与汽车其他产品发生共振,影响整车寿命。
[0004]目前业内也有许多企业针对膜片式电子真空泵的减震功能进行开发设计,但仍然存在减震力度不足、减震机构功能单一、减震转递不均等缺陷,且由于膜片式电子真空泵所处的前舱环境紧凑,为其开发的减震机构普遍还存在通用化程度低、安装困难、定位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用化程度高、安装简便、减震效果强劲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
[0006]本专利技术中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用于将泵本体安装于前副车架上,其包括过渡支架、泵体支架、线束固定板和减震装置,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过渡支架与电机装配连接,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泵体支架与悬置连接传递振动,所述线束固定板用于固定膜片泵线束,所述过渡支架和所述线束固定板分别与所述泵体支架装配一体,所述泵体支架、所述线束固定板和所述减震装置分别与泵本体装配一体,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为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上的减震橡胶,所述第二减震部为与所述第一减震部固连一体的减震弹簧,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和所述悬置为所述泵本体提供三级减震。
[0007]进一步地,四个所述减震装置在所述泵体支架的四角上排列围成一矩形,所述泵本体布置于所述矩形中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包括还衬套部和紧固螺栓,所述第一减震部和所述第二减震部均套设于所述衬套部上,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顶端与所述衬套部相抵,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下端与所述泵本体相抵所述衬套部套设于所述紧固螺栓上,所述紧固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泵本体紧固,所述减震装置通过所述紧固螺栓沿Z向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底端嵌设于所述第一减震部内,所述第二减震部的
顶端与所述衬套部相抵。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减震部相抵,所述第二减震部的顶端与所述衬套部固连一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部包括位于其顶端的第一凸台和位于其底端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由所述第一减震部的顶端沿Z向向上凸伸而得,所述第二凸台由所述第一减震部的底端沿Z向向下凸伸而得,所述第一减震部通过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减震部相抵,所述第一减震部通过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泵本体相抵。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部还包括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沿Z向开设于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中部,所述第一沉台环设于所述衬套部外、所述第一减震部的外壁内,所述第二减震部嵌设于所述第一沉台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部还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沿Z向位于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中部、所述第一沉台的下方,所述凹陷部为所述第一减震部的外径最小处,所述第一减震部通过所述凹陷部卡设于所述泵体支架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泵体支架包括主板体以及设置于其上的第一主翻边,所述主板体沿Z向安装于所述泵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一主翻边为由所述主板体的外沿沿Z向向下延伸的翻边结构,所述主板体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过渡支架的开口连接部,所述第一主翻边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悬置连接的悬置连接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泵体支架还包括第二主翻边和第三主翻边,所述第二主翻边和所述第三主翻边均为由所述主板体的外沿沿Z向向下延伸的翻边结构,所述第一主翻边与所述第二主翻边沿垂向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主翻边与所述第三主翻边沿垂向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主翻边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压缩机低压线的线束避让孔,所述第三主翻边上开设有用于通过所述压缩机低压线的第一线束安装孔。
[0016]进一步地,所述悬置连接部包括第四主翻边,所述第四主翻边为由所述第一主翻边沿与所述主板体平行的方向朝所述悬置方向延伸而得的翻边结构,所述第四主翻边上还设置有悬置安装孔,所述泵体支架通过所述第四主翻边以及其上的所述悬置安装孔与所述悬置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体上还开设有第一仿形孔和减震安装孔,所述泵本体通过所述第一仿形孔装配于所述主板体的质心位置,所述减震安装孔用于装配所述减震装置,所述复数个所述减震安装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仿形孔周围。
[0018]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支架包括第一过渡连接部和第二过渡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沿与所述主板体平行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沿垂向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过渡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上的螺柱与所述主板体贴合装配,所述过渡支架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上的电机安装孔与所述电机装配。
[0019]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支架还包括避让部,所述避让部沿Z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上与所述开口连接部贴合的一端,所述避让部通过由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的表面向Z向凸起,避让电机与减速机的安装面。
[0020]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固定板包括线束板体以及设置于其上的第一线束板翻边和第二线束板翻边,所述线束板体沿Z向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线束板翻边和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均为由所述线束板体的外沿沿Z向向下延伸的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线束
板翻边设置于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的对侧、所述第一主翻边的同侧,所述线束固定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线束板翻边和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与所述泵体支架焊接一体。
[0021]进一步地,所述线束板体上开设有第二仿形孔和第二线束安装孔,所述线束板体通过所述第二仿形孔与所述泵本体装配,所述第二线束安装孔用于固定电机线束。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压缩机低压线的所述第三线束安装孔,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上还开设有用于安装膜片泵线束接插件的接插件安装孔,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上的所述第三线束安装孔在X向上位于所述接插件安装孔后方。
[0023]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固定板还包括加强筋和折型部,所述第一线束板翻边和所述第二线束板翻边上均设置有沿Z向延伸的所述加强筋,所述第一线束板翻边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加强筋沿垂向设置的折型部。
[0024]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具有膜片式真空泵的车辆,其副车架上安装有前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
[0025]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9)用于将泵本体(5)安装于前副车架上,其包括过渡支架(1)、泵体支架(2)、线束固定板(3)和减震装置(4),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9)通过所述过渡支架(1)与电机装配连接,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9)通过所述泵体支架(2)与悬置(8)连接传递振动,所述线束固定板(3)用于固定膜片泵线束,所述过渡支架(1)和所述线束固定板(3)分别与所述泵体支架(2)装配一体,所述泵体支架(2)、所述线束固定板(3)和所述减震装置(4)分别与泵本体(5)装配一体,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第一减震部(41)和第二减震部(42),所述第一减震部(41)为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2)上的减震橡胶,所述第二减震部(42)为与所述第一减震部(41)固连一体的减震弹簧,所述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9)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41)、所述第二减震部(42)和所述悬置(8)为所述泵本体(5)提供三级减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减震装置(4)在所述泵体支架(2)的四角上排列围成一矩形,所述泵本体(5)布置于所述矩形中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还衬套部(43)和紧固螺栓(44),所述第一减震部(41)和所述第二减震部(42)均套设于所述衬套部(43)上,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顶端与所述衬套部(43)相抵,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下端与所述泵本体(5)相抵所述衬套部(43)套设于所述紧固螺栓(44)上,所述紧固螺栓(44)的下端与所述泵本体(5)紧固,所述减震装置(4)通过所述紧固螺栓(44)沿Z向安装于所述泵体支架(2)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部(42)的底端嵌设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内,所述第二减震部(42)的顶端与所述衬套部(43)相抵。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部(42)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减震部(41)相抵,所述第二减震部(42)的顶端与所述衬套部(43)固连一体。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包括位于其顶端的第一凸台(411)和位于其底端的第二凸台(412),所述第一凸台(411)由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顶端沿Z向向上凸伸而得,所述第二凸台(412)由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底端沿Z向向下凸伸而得,所述第一减震部(41)通过所述第一凸台(411)与所述减震部相抵,所述第一减震部(41)通过所述第二凸台(412)与所述泵本体(5)相抵。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还包括第一沉台(413),所述第一沉台(413)沿Z向开设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中部,所述第一沉台(413)环设于所述衬套部(43)外、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外壁内,所述第二减震部(42)嵌设于所述第一沉台(413)内。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还包括凹陷部(414),所述凹陷部(414)沿Z向位于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中部、所述第一沉台(413)的下方,所述凹陷部(414)为所述第一减震部(41)的外径最小处,所述第一减震部(41)通过所述凹陷部(414)卡设于所述泵体支架(2)内。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支架(2)包括主板体(25)以及设置于其上的第一主翻边(21),所述主板体(25)沿Z向安装于所述泵本体(5)的上方,所述第一主翻边(21)为由所述主板体(25)的外沿沿Z向向下延伸的翻边结构,所述主板体(25)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过渡支架(1)的开口连接部(251),所述第一主翻边(21)
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悬置(8)连接的悬置连接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膜片式真空泵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支架(2)还包括第二主翻边(22)和第三主翻边(23),所述第二主翻边(22)和所述第三主翻边(23)均为由所述主板体(25)的外沿沿Z向向下延伸的翻边结构,所述第一主翻边(21)与所述第二主翻边(22)沿垂向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主翻边(22)与所述第三主翻边(23)沿垂向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主翻边(22)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压缩机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益飞吴海军吴雪珍汤小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睿蓝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