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62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两栖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动力舱前端的前进气风道、位于动力舱两侧的侧进气风道和位于动力舱后端的强出风散热舱,前进气风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能控制开闭的进气窗口,前进气风道的末端设置有将进气吸入至动力舱中的散热器;两个侧进气风道分别与前进气风道连通,且侧进气风道与前进气风道之间设置有交换窗口,侧进气风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外界的排水槽;强出风散热舱用于将动力舱中带热量的空气抽出。上述散热结构采用三段式进气风道配合散热器和后置散热舱对动力舱进行了通风散热,避免涉水情景带来的故障风险,保证动力部件正常输出工作,实时维持和提高动力舱内部与外部的通风散热效果。通风散热效果。通风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两栖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各类两栖车辆在特殊复杂场景都有着其特殊的重要应用,但在车辆密闭式动力舱段空间内不断优化中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先进传动等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散热需求多元化、水陆两用工况散热技术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0003]传统冷却系统中,陆上和水上一般连接在不同的循环装置中,水陆工况转换需设置水陆转换装置,系统布置较为繁琐,操作较为复杂。另外,在洪水内涝暴雨等自然水质灾害场景中,车辆涉水工况下,换气冷却设备、线束接口设备等易受水源侵入,而发生影响动力电气部件工作失效等偶发性故障,影响车辆使用寿命,危及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对车辆动力舱进行有效散热设计,同时提高其防水侵入能力。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其包括位于动力舱前端的前进气风道、位于动力舱两侧的侧进气风道和位于动力舱后端的强出风散热舱,前进气风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能控制开闭的进气窗口,前进气风道的末端设置有将进气吸入至动力舱中的散热器;两个侧进气风道分别与前进气风道连通,且侧进气风道与前进气风道之间设置有交换窗口,侧进气风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外界的排水槽;强出风散热舱用于将动力舱中带热量的空气抽出。
[0007]特别地,进气窗口为电控百页窗,当陆面行驶时,电控百页窗打开;当水面行驶或水侵入情况时,电控百页窗关闭。
[0008]特别地,交换窗口位于前进气风道与侧进气风道之间隔板的上半部,用于使进气通行且阻挡侵入水。
[0009]特别地,侧进气风道的背风面上设置有向动力舱倾斜排布的固定百叶窗。
[0010]特别地,强出风散热舱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排风口上设置有向后倾斜的导流片。
[0011]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采用三段式进气风道配合散热器和后置散热舱对动力舱进行了通风散热,三个进气风道相互独立并由交换窗口实现空气交互,且前进气风道可根据工况选择性开闭,左右侧进气风道由交换窗口及排水槽的布置可防止外部意外侵入水倒灌进船体,避免了涉水情景带来的故障风险,又保证了动力部件正常输出工作,实时维持和提高动力舱内部与外部的通风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的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中A

A处剖面图;
[0014]图3是图1中B

B处剖面图;
[001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栖车动力舱中进气窗口的开启示意图;
[001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栖车动力舱中进气窗口的关闭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
动力舱;2

前进气风道;3

侧进气风道;4

强出风散热舱;5

进气窗口;6

散热器;7

交换窗口;8

排水槽;9

固定百叶窗;10

排风口;11

导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2]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动力舱1前端的前进气风道2、位于动力舱1两侧的侧进气风道3和位于动力舱1后端的强出风散热舱4。
[0023]其中,前进气风道2的上表面设置有能控制开闭的进气窗口5,前进气风道2的末端设置有将进气吸入至动力舱1中的散热器6。
[0024]此处的进气窗口5优选为电控百页窗,当陆面行驶时,电控百页窗打开,如图4所示;当水面行驶或水侵入情况时,电控百页窗关闭,如图5所示。
[0025]两个侧进气风道3分别与前进气风道2连通,且侧进气风道3与前进气风道2之间设置有交换窗口7,侧进气风道3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外界的排水槽8。
[0026]需要说明的是,三个进气风道设计为三个独立的腔室,交换窗口7位于前进气风道2与侧进气风道3之间隔板的上半部,用于使进气通行且阻挡侵入水。
[0027]进一步地,侧进气风道3的背风面上设置有向动力舱1倾斜排布的固定百叶窗9,尽可能阻挡水侵入,且即使存在部分水侵入,也能从底部的排水槽8排出。
[0028]强出风散热舱4用于将动力舱1中带热量的空气抽出,且强出风散热舱4的顶部设
置有排风口10,排风口10上设置有向后倾斜的导流片11,尽可能阻挡水侵入强出风散热舱4。
[0029]综上,上述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采用三段式进气风道配合散热器和后置散热舱对动力舱进行了通风散热,三个进气风道相互独立并由交换窗口实现空气交互,且前进气风道可根据工况选择性开闭,左右侧进气风道由交换窗口及排水槽的布置可防止外部意外侵入水倒灌进船体,避免了涉水情景带来的故障风险,又保证了动力部件正常输出工作,实时维持和提高动力舱内部与外部的通风散热效果。
[0030]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动力舱前端的前进气风道、位于动力舱两侧的侧进气风道和位于动力舱后端的强出风散热舱,所述前进气风道的上表面设置有能控制开闭的进气窗口,所述前进气风道的末端设置有将进气吸入至动力舱中的散热器;两个所述侧进气风道分别与所述前进气风道连通,且侧进气风道与前进气风道之间设置有交换窗口,侧进气风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外界的排水槽;所述强出风散热舱用于将动力舱中带热量的空气抽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车动力舱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窗口为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文辉宋晓敏吕志强杜军海孙志锋蔡栩健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戎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