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794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涉及纺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防晒袖套透气排汗能力较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外排汗层和内排汗层,外排汗层和内排汗层之间粘接有若干支撑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的吸湿布,吸湿布与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形成排汗空腔,外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透气口,内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排汗口,透气口与排汗口错位,内排汗层与外排汗层均具备驱动透气口与排汗口连通的弹性形变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透气排汗涤纶面料,通过粘胶纤维和丙纶纤维达到了透气排汗的技术效果。汗的技术效果。汗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气排汗涤纶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涤纶,学名聚酯纤维,是一种高韧性耐磨的化学纤维,造价成本较低,广泛被应用在服装家居服等各种领域上,是当今时代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纤维,涤纶织物也在当今的织物市场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0003]在自行车赛中,选手为了保证自己的胳膊不会在长时间的比赛中被太阳晒伤,一般会带上涤纶复合面料编织成的防晒袖套用作保护皮肤,现有技术的防晒袖套表面编织较为密集,对于紫外线的防护非常到位,但是防晒袖套本身因为较密集的编织手法导致其排汗透气的能力大幅度降低或者基本没有,会导致在骑行自行车时胳膊处会非常的闷且汗水始终处于皮肤表面会将皮肤泡发起皱,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损伤效果,因此现有技术的防晒袖套存在透气排汗能力不足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增大防晒袖套面料排汗透气能力的技术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包括外排汗层和内排汗层,所述外排汗层和所述内排汗层之间粘接有若干支撑所述内排汗层和所述外排汗层的吸湿布,所述吸湿布与所述内排汗层和所述外排汗层形成排汗空腔,所述外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透气口,所述内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排汗口,所述透气口与所述排汗口错位,所述内排汗层与所述外排汗层均具备驱动所述透气口与所述排汗口连通的弹性形变性能。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排汗层与所述外排汗层朝向相同的一面阵列分布有若干弹性凸条。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布粘接在若干所述排汗空腔内,所述排汗口与所述排汗空腔内的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吸湿布封堵相邻两个所述排汗空腔。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布通过若干吸湿纱经纬编织形成加强斜纹组织,所述加强斜纹组织为8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所述加强斜纹组织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浮。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纱通过粘胶纤维和缠绕所述粘胶纤维的若干涤纶异形截面纤维相捻而成,所述涤纶异形截面纤维的截面为“C”字型。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排汗层和所述外排汗层均通过若干排汗纱经纬
编织形成凸条组织,所述凸条组织为8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所述凸条组织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汗纱通过涤纶纤维和缠绕所述涤纶纤维的若干丙纶纤维相捻而成。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设置外排汗层和内排汗层,内外排汗层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编织成型,外排汗层和内排汗层之间粘接有若干支撑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的吸湿布,吸湿布分隔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并能够强化吸湿效果,吸湿布支撑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形成了排汗空腔,在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透气口,内排汗层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排汗口,排汗口能够使得内外汗液交替增大挥发效果,透气口和排汗口错位,使得面料能够达到防晒的基本效果,内排汗层和外排汗层均具备尤其口和排汗口连通的弹性形变性能,使得面料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形变使得两个孔连通,在防晒和透气排汗两种模式之间切换,从而达到了增大面料透气排汗能力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加强斜纹组织的组织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凸条组织的组织结构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吸湿纱的剖面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排汗纱的剖面图;
[0019]图中:1、外排汗层;2、透气口;3、吸湿布;4、内排汗层;5、排汗口;6、弹性凸条;7、涤纶异形截面纤维;8、粘胶纤维;9、吸湿纱;10、丙纶纤维;11、涤纶纤维;12、排汗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1]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如图1所示,包括外排汗层1和内排汗层4,外排汗层1和内排汗层4之间粘接有若干支撑内排汗层4和外排汗层1的吸湿布3,吸湿布3与内排汗层4和外排汗层1形成排汗空腔,外排汗层1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透气口2,内排汗层4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排汗口5,透气口2与排汗口5错位。
[0022]如图4所示,将熔融状态的聚酯纤维放入喷丝板内喷丝形成涤纶异形截面纤维7,使得涤纶异形截面纤维7的截面为“C”字型,涤纶纤维11具备良好的韧性和纤维强度,“C”字型涤纶异形截面纤维7内部存在空腔,能够一定程度储存液体,增大了面料的吸湿效果,将粘胶纤维8和若干涤纶异形截面纤维7放入环锭捻线机中形成吸湿纱9,粘胶纤维8具备良好的吸湿特性,能够增大面料整体的吸水效果。
[0023]如图2所示,将若干吸湿纱9放入梭织机中经纬编织形成吸湿布3并形成加强斜纹组织,加强斜纹组织为8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加强斜纹组织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沉浮浮沉沉浮浮、浮沉沉浮浮沉沉浮,加强斜纹组织具备强弹性形变性能,进一步强化了面料的弹性性能,使得面料更容易发生弹性
形变。
[0024]如图3、5所示,将涤纶纤维11和若干丙纶纤维10放入环锭捻线机中形成排汗纱12,丙纶纤维10能够更快的传递汗水到皮肤表面,提升了面料的排汗能力,将若干排汗纱12放入梭织机中经纬编织形成内排汗层4与外排汗层1并形成凸条组织,凸条组织为8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凸条组织自左向右自下向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浮沉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通过组织结构的设置使得面料表面一体成型了若干弹性凸条6,增大了面料和皮肤以及两层面料之间的间隔,增大了面料的透气能力。
[0025]如图1所示,排汗层是通过梭织机一体成型出来的,将其裁剪成相等的两部分并分为内排汗层4和外排汗层1,在外排汗层1的表面通过激光打孔机在阵列分布的弹性凸条6的两个边缘处分别打上透气口2,再用激光打孔机在内排汗层4表面相邻两个弹性凸条6之间的间隙处打上若干排汗口5,从而使得透气口2与排汗口5错位,将吸湿布3裁剪成小快在内排汗层4表面喷上一定的胶体,将吸湿布3粘接在和一个透气口2连通并形成排汗空腔的位置上,且吸湿布3会封堵排汗空腔和另外一个透气口2的连通效果,最后将内排汗层4和外排汗层1四周缝合,即可得到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排汗层(1)和内排汗层(4),所述外排汗层(1)和所述内排汗层(4)之间粘接有若干支撑所述内排汗层(4)和所述外排汗层(1)的吸湿布(3),所述吸湿布(3)与所述内排汗层(4)和所述外排汗层(1)形成排汗空腔,所述外排汗层(1)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透气口(2),所述内排汗层(4)表面阵列分布有若干排汗口(5),所述透气口(2)与所述排汗口(5)错位,所述内排汗层(4)与所述外排汗层(1)均具备驱动所述透气口(2)与所述排汗口(5)连通的弹性形变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汗层(4)与所述外排汗层(1)朝向相同的一面阵列分布有若干弹性凸条(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布(3)粘接在若干所述排汗空腔内,所述排汗口(5)与所述排汗空腔内的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吸湿布(3)封堵相邻两个所述排汗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气排汗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布(3)通过若干吸湿纱(9)经纬编织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秀梅周忠华陈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百正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