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4548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应用装置,装置包括安全带左、右肩带和右侧胸带;正常捆绑安全带之后,安全带右肩带对人体施加一个x负向力,对人前倾的趋势进行约束,纠正人体运动姿态,安全带右侧胸带对人体施加一个y负向力,对人侧面倾倒的趋势进行约束,三条安全带共同作用下,对发生运动的乘员进行运动姿态,及二次碰撞区域调整,使乘员倾向于设计的保护区域。当发生非正常角度撞击时,位于安全带右肩带可提供充足的约束,将乘员的最终倾倒目的地改向车辆设计的保护区域。当发生正常角度的侧面撞击时,位于右侧肋下的安全带对乘员产生侧向约束,保证在乘员倾入到另一侧乘员空间之前,展开中央气囊,为乘员提供柔性防护。为乘员提供柔性防护。为乘员提供柔性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发展,车辆行驶路况越发复杂,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型也与日递增,对于乘员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三点式安全带附着于身体躯干的左肩,胸腹部位,只能在正面冲击时提供较好的约束效果,当车辆侧腰发生冲击时,车内乘员会伴随车辆在y方向发生横向移动。此时,安全带无法提供充足约束,乘员躯干会钻出安全带右侧空隙,容易侵入另一侧乘员的空间,这一运动过程中,常会导致乘员之间上躯干相互撞击,造成二次伤害,且乘员腹部与副仪表板发生剧烈挤压,使胸部下肋骨,腹部上肋骨产生巨大伤害。
[0003]目前,常规的防护措施是修改副仪表板结构,或者在中央通道处增设安全气囊。二者都是通过增设柔性缓冲来降低人体伤害,但是实际侧面碰撞事故中,人体贴近副仪表板速度极为迅速,中通道处增设安全气囊这一措施就会出现气囊无法及时延伸至乘员与副仪表板之间的间隙,保护效果不佳,且车辆不一定会简单的发生直角侧面碰撞。不同的撞击角度,会导致乘员的运动轨迹具备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乘员与汽车内饰的接触区域超出所设置保护范围的现象。
[0004]综上,当车辆遭受到侧面冲击时,车辆发生横向移动,车内乘员随之移动,主驾驶侧乘员上躯干向着副驾驶侧空间侵入。若车内前排存在两个乘员,则可能发生乘员之间的相互撞击,产生二次伤害;若车内仅存在驾驶员一位乘员,则会使得驾驶员和中控台之间发生剧烈撞击,造成巨大的伤害。当车辆收到非正常角度的侧面撞击时,乘员不会简单的进行侧面冲击,可能会产生右前方的运动趋势,这时,乘员躯干的撞击区域可能位于仪表板中部,或者副仪表板的前部。此时,常规的远端保护措施,诸如中央气囊和压溃式的副仪表板等,由于其保护区域的局限性,难以对此类工况产生有效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以解决当车辆遭受到侧面冲击时,常规的远端保护措施无法全面保护车内乘员安全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A、在人体右肩与座椅7的接触位置附近安装安全带右肩带2,其上依附有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在人体右侧肋下与座椅7接触位置附近安装安全带右侧胸带4,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顶端通过卷收器连接于座椅7内部;
[0009]B、安全带右肩带2与安全带右侧胸带4插到胸前的安全带胸前锁扣12中,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穿在安全带左肩带1上,可以自由调整锁扣位置,当位于舒适位置时,通过扣合
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使得安全带胸前锁扣咬合齿13咬入安全带左肩带1的织带中,锁死固定;
[0010]C、当车辆遭遇侧面冲击时,乘员上躯干会沿着xy向发生侧向移动和侵入,此时ACU点火,气泵产生气体,安全带右侧胸部气囊5点爆,形成30*30cm,厚度为5cm的柔性缓冲空间,同时在人体倾倒的趋势下,抗阻力拉长三条安全带吸收部分人体冲击能量,提升人体保护效果,并改变人体倾倒趋势,使之倾向于汽车设计的保护区域,避免胸部肋骨与副仪表板表面发生硬质解除,大幅度降低乘员受到的伤害。
[0011]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用装置,包括安全带左肩带1、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
[0012]其中,所述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安装在座椅7上,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顶端通过卷收器连接于座椅7内部;所述安全带右肩带2位于人体右肩与座椅7的接触位置附近,其上依附有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安全带右肩带2锁扣端通过安全带右下锁扣6插入座椅7座垫侧面固定;所述安全带右侧胸带4位于人体右侧肋下与座椅7接触位置附近,安全带右侧胸带锁扣端插入座椅7靠背侧面固定;
[0013]正常捆绑安全带之后,安全带右肩带2对人体施加一个x负向力,对人前倾的趋势进行约束,纠正人体运动姿态,安全带右侧胸带4对人体施加一个y负向力,对人侧面倾倒的趋势进行约束,在安全带右肩带2、安全带右侧胸带4结合安全带左肩带1的共同作用下,对发生运动的乘员进行运动姿态,及二次碰撞区域的调整,使乘员倾向于设计的保护区域。
[0014]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右侧胸带4上附着有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布置在距离安全带右侧胸带锁扣端20

40cm处。
[0015]更进一步地,当车辆遭遇侧面冲击时,乘员上躯干会沿着xy向发生侧向移动和侵入,此时ACU点火,气泵产生气体,安全带右侧胸部气囊5点爆,形成30*30cm,厚度为5cm的柔性缓冲空间。
[0016]更进一步地,车辆未发生撞击时,安全带右肩带2与安全带右侧胸带4插到胸前的安全带胸前锁扣12中,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穿在安全带左肩带1上,能够自由调整锁扣位置,当位于舒适位置时,通过扣合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使得安全带胸前锁扣咬合齿13咬入安全带左肩带1的织带中,锁死固定。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胸前锁扣12为可滑动式锁扣,该锁扣滑动至舒适位置后可以锁死。
[0018]更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胸前锁扣3中设有安全带胸前锁扣销轴11,能够给予安全带胸前锁扣旋转自由度,提高安全带穿戴便利性。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气囊充气管道8,所述安全气囊充气管道8为柔性管道,位于安全带织带内部,通至气囊充气口处,用于在安全气囊点火时为气囊充气。
[0020]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粘合区域9,所述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粘合区域9为安全带织带内部,气囊与安全带接触区域,用以保障安全气囊弹出时,气囊约束于安全带上,保证气囊对人体固定区域产生保护效果。
[0021]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气囊展开弱化线10,所述安全气囊展开弱化线10,位于储藏安全气囊区域的织带表面,在气囊展开时便于撕裂弱化线,保证气囊展开姿态正。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本专利技术采用距离更加接近的贴身防护,为具备气囊的非常规形式安全带,在座椅上布置有两根安全带,第一根位于人体右肩与座椅的接触位置附近,这一根安全带上依附有安全气囊,第二根位于人体右侧肋下与座椅接触位置附近,在三点式安全带的肩带上,安装有可滑动式锁扣,该锁扣滑动至舒适位置后可以锁死。
[0024]2、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乘员的约束效果。当发生非正常角度撞击时,乘员发生向右前方的倾倒,位于右肩处的安全带可以提供充足的约束,将乘员的最终倾倒目的地改向车辆设计的保护区域。当发生正常角度的侧面撞击时,位于右侧肋下的安全带可对乘员产生侧向约束,保证在乘员倾入到另一侧乘员空间之前,中央气囊可以正常展开,且右侧肋下安全带自带的气囊可以在乘员与副仪表板发生接触时,为乘员提供一层柔性防护,更好的减少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在人体右肩与座椅(7)的接触位置附近安装安全带右肩带(2),其上依附有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在人体右侧肋下与座椅(7)接触位置附近安装安全带右侧胸带(4),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顶端通过卷收器连接于座椅(7)内部;B、安全带右肩带(2)与安全带右侧胸带(4)插到胸前的安全带胸前锁扣(12)中,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穿在安全带左肩带(1)上,可以自由调整锁扣位置,当位于舒适位置时,通过扣合安全带胸前锁扣总和(3),使得安全带胸前锁扣咬合齿(13)咬入安全带左肩带(1)的织带中,锁死固定;C、当车辆遭遇侧面冲击时,乘员上躯干会沿着xy向发生侧向移动和侵入,此时ACU点火,气泵产生气体,安全带右侧胸部气囊(5)点爆,形成30*30cm,厚度为5cm的柔性缓冲空间,同时在人体倾倒的趋势下,抗阻力拉长三条安全带吸收部分人体冲击能量,提升人体保护效果,并改变人体倾倒趋势,使之倾向于汽车设计的保护区域,避免胸部肋骨与副仪表板表面发生硬质解除,大幅度降低乘员受到的伤害。2.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带左肩带(1)、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其中,所述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安装在座椅(7)上,安全带右肩带(2)和安全带右侧胸带(4)顶端通过卷收器连接于座椅(7)内部;所述安全带右肩带(2)位于人体右肩与座椅(7)的接触位置附近,其上依附有安全带右侧腹带侧气囊(5),安全带右肩带(2)锁扣端通过安全带右下锁扣(6)插入座椅(7)座垫侧面固定;所述安全带右侧胸带(4)位于人体右侧肋下与座椅(7)接触位置附近,安全带右侧胸带锁扣端插入座椅(7)靠背侧面固定;正常捆绑安全带之后,安全带右肩带(2)对人体施加一个x负向力,对人前倾的趋势进行约束,纠正人体运动姿态,安全带右侧胸带(4)对人体施加一个y负向力,对人侧面倾倒的趋势进行约束,在安全带右肩带(2)、安全带右侧胸带(4)结合安全带左肩带(1)的共同作用下,对发生运动的乘员进行运动姿态,及二次碰撞区域的调整,使乘员倾向于设计的保护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座椅横向安全带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哲宁鞠伟郝玉敏王东辉彭洪梅胡海波单宝来高廷军武玉琢曾普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