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378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至少一出光面,其中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彼此垂直;至少一分离式光源,用来照射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多个反射片,设置于该入光面上,并且相邻于该分离式光源。该背光模块通过在光源投射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带区域设置多个反射片,该多个反射片将光束在暗带区域产生反射,使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均匀地射出,以解决背光模块的亮暗带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分离式光源的侧面 入光式背光源。
技术介绍
如今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且逐渐 地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 display, CRT display)。由于相比较 之下,液晶显示器具有电能消耗低、热能产生少、重量轻盈、型体细薄以及非辐射性等特性。 因此,液晶显示器经常被使用在许多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器、电视、 个人行动电话或数字助理(PDA)等。然而液晶显示器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的功能,需通过一背光模块 (backlightmodule)以实施液晶显示器的发光功能。背光模块的构造包含了背板、导光板 (light guide plate, LGP)、光源以及多个光学膜片,其中背光模块的功能是将光源所产生 的光束通过光学膜片转换成一面光源。此外背光模块的光源可为直下式光源或侧面入光式 光源,其中直下式光源的光源平行于光学膜片的出光面,通过光学膜片将光束形成一面光 源并且由下向上射出;而侧面入光式光源的光源设置于导光板侧面并且垂直于光学膜片的 出光面,通过光学膜片将光束转换成一面光源射出。一般的背光模块均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做为光源。两者相比较之下,长型的冷 阴极荧光灯管具有需要高压的交流电源供应器及光能利用率低等缺点。所以背光模块的 光源逐渐地被发光二极管所取代,因为其具有较长的寿命、较低的能量消耗、较低的热能产 生以及组件尺寸较小(compact)。若是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光源,是通过多个发光二极管 晶粒所组成,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间隔区域可能会有亮暗带即光束分布不均的问题(hot spot mura)产生。因此要求背光模块能有辉度充足且亮度均勻的光源,是一项尚待改进的 技术问题。在现有技术一中,利用白色光源覆盖发光二极管的亮暗带区域,请参照中国台湾 专利公开号200705033。此项现有技术提出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1,其线性光源是由多 个发光二极管晶粒2所组成,并且包含多个白色光源3在上述的发光二极管晶粒2的间隔 处,如图1所示。利用上述的白色光源3将发光二极管晶粒2所形成的暗带区域覆盖,因此 使得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1的亮度均勻。由于上述的白色光源3是发白光的发光二极管, 因此增加光源中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会造成其背光模块制作成本上升并且也引起更多热能 的消散问题。现有技术二设置一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于驱动电路板上,通过连续发光区域以 避免亮暗带的产生,请参照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200742111。上述的现有技术在光源的驱动 电路板4上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2及电极轨道5,同时设置一透明胶体单元6覆盖于驱动电 路板4上,请参照图2。通过上述的透明胶体单元6形成一长形的连续发光区域并且利用5透明胶体的导引以避免亮暗带的产生。上述现有技术的封装结构同样地也造成热能消散不 易的问题,并且通过透明胶体单元6所产生的连续发光区域无法有效地掌握其光源的均勻度。现有技术三将发光二极管置入导光板的凹槽内,通过此结构以使得背光模块的亮 度均勻,请参照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200821708。上述的现有技术在导光板8的侧面形成多 个凹槽7并且将侧面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置入上述的凹槽7内,通过导光板8完全包覆发光 二极管的构造将光束均勻的透射在导光板8内部,请参照图3。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同样地 也会造成热能消散不易的问题,并且在导光板侧边形成凹槽7的制作工艺不易。现有技术四在侧向式线性光源两端分别形成两凸起的反射墙,因此增加光束的反 射,以降低亮暗带区域产生,请参照美国专利公开号20080017872。上述的现有技术在光 源的两侧末端设置两面相向的反射墙9,利用反射墙9的角度将发光二极管2产生的光束 反射,请参照图4。同时通过上述的反射墙9的设置增加光束在光源与导光板间的反射次 数,以减少光源的亮暗带区域。由于反射墙9的设置会造成空间占用过大,并且上述的结构 只适用于小型的背光模块,在大型的背光模块中其光源中间区域仍会有亮暗带区域的问题 (hot spot mura)。综上所述,目前的现有技术当中虽然能提供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有辉度充足且亮 度均勻的光源,但其具有热源消散不易会导致温度影响光源的寿命,并且其制作工艺不易 导致制作成本增加的缺点。因此,还需一项新的技术使得背光模块的制作工艺更为简化且 能给液晶显示器提供亮度均勻的光源,同时能减少光源所产生的热能消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的
技术介绍
,为了符合产业利益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亮 度均勻的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分离式光源以及多个反射片。上述的 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入光面与出光面彼此垂直。上述的分离式光源用以 照射导光板的入光面。而上述的多个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带区域,配合一第 二长形反射片将分离式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并且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以解决分离式光 源在导光板上产生的亮暗带问题(hot spot mura)。此外上述的导光板可搭配具有高密度的微结构(micro-structure)位于导光板 内的暗带区域,因此增加暗带区域的光学反射率。上述的导光板还包含多个第一扩散片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其中多个第一扩散 片设置于分离式光源投射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区域。此外,上述的多个第一扩散片与多个 反射片彼此交错排列。上述的背光模块另包含一第一长形反射片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并且相邻于上述的 多个反射片,其中第一长形反射片及多个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此外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含 一反射膜于导光板下方,其中也可使反射膜与多个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本专利技术另外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第一分离式光源、一第二分离式 光源、多个第一反射片以及多个第二反射片。上述的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 面及一出光面。此外上述的多个第一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暗带区域,而上述的多个第二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暗带区域。利用分离式光源及多个反射 片的相对位置,将自分离式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并且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因此解决分 离式光源在导光板所产生的亮暗带问题(hot spot mura) 0上述的导光板还包含多个第一扩散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上,其中多个第一 扩散片设置于第一分离式光源投射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区域。此外上述的多个第一扩 散片与多个第一反射片彼此交错排列。上述的导光板还包含多个第二扩散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上,其中多个第二 扩散片设置于第二分离式光源投射于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区域。此外上述的多个第二扩 散片与多个第二反射片彼此交错排列。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含一第一长形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并且相邻于 上述的多个第一反射片,其中第一长形反射片及多个第一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此外上述的 背光模块还包含一第二长形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二出光面,并且相邻于上述的多个第二 反射片,其中第二长形反射片及多个第二反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彼此垂直;一分离式光源,用来照射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多个反射片,设置于该入光面上,并且相邻于该分离式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宽和陈怡礽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