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的1,2,3-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887445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式(I)所示的取代的1,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代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取代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含它们的农药组合物和它们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抑制真菌和卵菌附着胞形成的取代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真菌和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植物病害的70~80%是由真菌和卵菌引起的,一种植物上可出现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真菌和卵菌引起的病害。例如,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胡麻斑和恶苗病等,小麦的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杆锈病、叶锈病、根腐病和纹枯病等,玉米的大斑病、小斑病、茎基腐、锈病、纹枯病、弯孢霉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等,均是真菌引起的。这些真菌病害危害面积和引起的损失占作物病害的90%以上。除真菌病害外,卵菌引起的病害在许多作物上危害严重,如马铃薯晚疫病、大豆疫霉病、辣椒疫霉病、葡萄霜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等。
[0003]对由真菌和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一般多以施用化学药剂作为主要防治手段。目前在化学防治中常用的杀菌剂包括波尔多液、百菌通、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和三环唑等,其中作为保护剂的使用的有波尔多液、百菌清、嘧菌酯、咪鲜胺和三环唑等,兼有保护剂和治疗剂效果的包括百菌通、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等。保护剂与治疗剂的分子结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包括含氮杂环结构,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嘧啶、咪唑、吡唑和1,2,4

三唑。
[0004]三氮唑类农用化合物常用的结构为1,2,4

三唑。包含该类结构的化合物包括以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等为代表的内吸性杀菌剂,该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真菌甾醇的脱甲基化来完成病害防控。目前,有关1,2,4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非常广泛,而缺乏针对1,2,3

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的研究。与1,2,4

三唑类化合物相比,1,2,3

三唑类化合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合成方式,且与靶标蛋白作用方式也与1,2,4

三唑类化合物存在区别,二者不能进行相似替换;同时取代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真菌和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防治评价也鲜有报道。
[0005]由真菌和卵菌引起的病害大多数在田间主要通过无性孢子传播。其中不少真菌或卵菌的无性孢子,如稻梨孢菌和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在着陆植物体表后发芽,在发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并通过附着胞膨压进入植物组织、引起病害。附着胞是许多植物和动物病原真菌形成的一种特异侵染结构,因此,有不少研究在揭示真菌附着胞形成的分子机理,以期为绿色杀菌剂开发提供靶标。目前,生产上广泛用于稻瘟病防治的三环唑就是通过抑制稻梨孢菌附着胞的黑色素形成,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但是目前抑制附着胞形成的杀菌剂种类很少,因此,创制附着胞形成的抑制剂对于研发植物真菌和卵菌病害的杀菌剂具有重大意义。
[0006]目前关于评价候选化合物杀菌活性的通用方法包括测定候选化合物对病原真菌
营养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进而推断其对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但是,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的反映候选化合物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形成附着胞类的病原真菌和卵菌。以能形成附着胞的模式病原真菌—稻瘟菌为例,据已有文献报道,稻瘟菌营养菌丝的生长速率与其致病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分生孢子萌发、芽管生长和附着胞形成和成熟直接决定稻瘟菌的致病能力。为此,本专利技术基于测定候选化合物对病原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评价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发展了一类新的取代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
[0007]由于自然界中的致病菌针对某种特定的杀菌剂会不断产生耐药性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现某些杀菌剂存在环境问题,因此,开发具有更好的应用性质的杀菌剂是本领域所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利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治真菌和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1,2,3

三唑类化合物。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消旋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农业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溶剂合物或者农业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合物:
[0010][0011]其中,
[0012]R1和R2彼此独立地表示H,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a彼此独立地取代的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3

20元杂环基、C6‑
C
20
芳基或5

20元杂芳基;或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彼此独立地取代的3

20元杂环基,
[0013]Ra彼此独立地表示H、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C6‑
C
20
芳基、羧基、酯基、羟基、羟基C1‑
C
12
烷基、氨基、

NH(C1‑
C
12
烷基)、

N(C1‑
C
12
烷基)2、酰氨基、硝基、CN、叠氮基、叠氮基C1‑
C
12
烷基、氧代(=O)、卤素、巯基、羟基、

CHO,其中的烷基、烯基或炔基的碳链或者环烷基的环原子可以任选地被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中断或可以任选地被氧代,
[0014]Rb彼此独立地表示H、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羰基、C2‑
C
12
烯基羰基、C3‑
C
20
环烷基羰基、C6‑
C
20
芳基羰基,其中的烷基、烯基或炔基的碳原子或者环烷基的环原子可以任选地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羟基、C1‑
C
12
烷基羰基氧基、C1‑
C
12
烷基氧基羰基、C2‑
C
12
炔基氧基、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消旋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农业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溶剂合物或者农业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合物:其中,R1和R2彼此独立地表示H,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a彼此独立地取代的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3

20元杂环基、C6‑
C
20
芳基或5

20元杂芳基;或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彼此独立地取代的3

20元杂环基,Ra彼此独立地表示H、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C6‑
C
20
芳基、羧基、酯基、羟基、羟基C1‑
C
12
烷基、氨基、

NH(C1‑
C
12
烷基)、

N(C1‑
C
12
烷基)2、酰氨基、硝基、CN、叠氮基、叠氮基C1‑
C
12
烷基、氧代(=O)、卤素、巯基、羟基、

CHO,其中的烷基、烯基或炔基的碳链或者环烷基的环原子可以任选地被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中断或可以任选地被氧代,Rb彼此独立地表示H、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C3‑
C
20
环烷基、C1‑
C
12
烷基羰基、C2‑
C
12
烯基羰基、C3‑
C
20
环烷基羰基、C6‑
C
20
芳基羰基,其中的烷基、烯基或炔基的碳原子或者环烷基的环原子可以任选地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羟基、C1‑
C
12
烷基羰基氧基、C1‑
C
12
烷基氧基羰基、C2‑
C
12
炔基氧基、叠氮基

C1‑
C
12
烷基氧基

C1‑
C
12
烷基氧基、氨基

C1‑
C
12
烷基氧基

C1‑
C
12
烷基氧基、C1‑
C
12
烷基氧基羰基

C1‑
C
12
烷基氧基

C1‑
C
12
烷基氧基、C1‑
C
12
烷基氧基羰基C1‑
C
12
烷基取代;和R3、R4、R5、R6和R7彼此独立地表示卤素、氰基、硝基、氨基、C1‑
C
12
烷基、C2‑
C
12
烯基、C2‑
C
12
炔基、

CHO、C1‑
C
12
烷基氧基、卤代C1‑
C
12
烷基、C3‑
C
20
环烷基、C3‑
C
20
环烷基氧基、C6‑
C
14
芳基氧基、C1‑
C
12
烷基羰基、C1‑
C
12
烷基氧基羰基、羧基、酯基、3

20元杂环基、

CON(C1‑
C
12
烷基)2、

CONH(C1‑
C
12
烷基)、

N(C1‑
C
12
烷基)2或3

20元杂环基羰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消旋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农业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溶剂合物或者农业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合物,其中,所述式(I)的化合物具有下述式(IA)或(IB)的结构:
其中,R1、R2、R3、R4、R5、R6和R7、如在式(I)中所定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消旋体、互变异构体、同位素标记物、氮氧化物、农业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溶剂合物或者农业上可接受的盐的溶剂合物,其中,R1和R2彼此独立地表示H,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a彼此独立地取代的C1‑
C6烷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C3‑
C
12
环烷基、3

10元杂环基、C6‑
C
10
芳基、5

10元杂芳基;或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彼此独立地取代的3

10元杂环基;优选地,R1和R2彼此独立地表示H、C1‑
C6烷基、卤代C1‑
C6烷基、C3‑
C
12
环烷基、卤代C3‑
C
12
环烷基、5

8元杂芳基或6

10元芳基;或R1和R2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Rb彼此独立地取代的3

6元杂环基;更优选地,R1和R2彼此独立地表示H、甲基、正丁基、叔丁基,未取代的或被一个、两个或更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华彭友良冯冀尧杨俊唐柳龙远香计良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